阿讓滿兩歲了,他的頭頂有兩個髮旋,左邊是順時針,右邊是逆時針,頭髮生長的方向像是兩股水流在頭頂碰撞在一起,形成尖尖的髮型,我有時看著阿讓頭頂的尖尖會想到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大浪,兩歲的他像是一股湍急的水,跑來跑去蹦蹦跳跳,很少有安靜下來的時刻。
阿讓還在家慧肚子裡的時候,我想像他就是一團水,在水裡慢慢成形,而我要準備一個名字當作容器來盛裝他,迎接他來到這個世上。記得是有一天我跟家慧在中山站附近排隊要吃拉麵,想到「讓」這個字或許不錯(有點日系),腦海中浮現在馬路上會車的情況,某一方的空間比較多,他有倒車的餘地,可以讓對方先通過,好讓雙方都平安。
我還想到聖經以撒讓水井的故事,有人跟以撒爭水井,他就離開,到別的地方再挖一口。後來這些人不再跟以撒相爭,聖經沒有說明理由,或許是爭到後來覺得不好意思,以撒就為最後他挖的一口井取名為「利河伯」,其涵義為「寬闊」,他還說耶和華給了我們寬闊之地,與他相爭的人沒有受到耶和華的懲罰(舊約常見的故事套路),而是因為以撒有滿滿的恩典,他們也因此沾了以撒的福氣,可以好好的生活,有水可以喝。這是舊約少數比較溫暖的故事,有幾次我向別人解釋阿讓的命名由來,都講了以撒的故事,有恩典滿滿的意思。
不過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最後眾人可以共同生活的結局,我期許這個孩子能夠體諒他人的處境,有智慧為彼此創造共同生活的空間。這像是神為我們所做的,原來我們因為罪而與神隔絕,是耶穌的犧牲恢復了人與神的關係,祂把自己讓出去了,祂的讓不是被動的放棄自己,而是主動的委身。
另一層意思是希望這孩子不要把自己逼到絕境,生命不要只有自己,像是逃進山洞中無法接受自身處境的以利亞,又或者是在灰燼中與人辯論的約伯,這個世界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退後一步才會看見比自己更廣大的事物,或許也因此才能更認識自己。
在阿讓滿兩歲的這一天,記錄一下命名的由來。(如果以後他問我:「爸爸,為什麼我叫這個名字?」當我解釋完這一長串,或許他會得出一個矛盾的結論:所以在我最個人的標記上,叫我不要只想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