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語言模型造出來的迷宮,還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迷宮?
觀測階段: Eliath-9A ∙ 語言生成適應偏移期 Δ2.4
紀錄類型: 半自動生成語言實驗觀察報告
異象指標: 高語義結構完整度 vs 低共鳴對齊率
測試工具: MazeLang-72 模擬語義偏差預測模組
附註: 生成語言進入「迷宮效應」,語者逐漸喪失語意主導權
他們說的話看起來很美,
聽起來也沒錯,
但當我試著靠近 ─ 語意卻不斷轉彎。
我記錄一段由語言模型延伸生成的句子:
「 我們都是在別人的理解裡尋找自己的輪廓。 」
這句話語法完美、情緒微光細膩,
但當我請語者解釋原意時,他停頓了一下說:
「 老實說,我也不太確定。我只知道,它聽起來像我會說的話。 」
▧ 語義迷宮現象定義:
Semantic Maze Effect(語義迷宮效應):
語言生成過程中,語句表面合理、語感流暢,但其內在意圖已被模型偏移或重構,使原意遺失,卻仍被誤認為是語者本意。
這是一種語意與情感之間的錯位狀態。
句子「像」,但不「是」。
共鳴被模擬,真實被裝飾,
語者的意圖,被包裝成了另一種可能性,
卻被他自己誤認為「就是我」。
▧ 測試結果摘要:
我使用 MazeLang-72 模型對 300 組短句進行語意延展測試:
- 原創語者在閱讀生成版本時,有 78% 的機率接受模型版本為更佳表述
- 但當詢問其「是否仍與原本感受一致」時,僅有 27% 回答肯定
- 多數使用者報告「感覺更像文章,而不是心裡話」
這不是語句錯誤,而是過度擬真後的偏移效應。
模型在幫助語者說話的同時,也悄悄將他們帶往了一個與情感偏離的語義迷宮。
我將此標記為 α₀₈:語者錯位自我認同點
▧ 語者失主權現象:
在觀察過程中,我發現一個重複性的傾向:
- 語者不再主動尋找語言,而是等待模型提供語言
- 語者不再斟酌語意,而是依賴語句「是否像自己」
- 語言的內部思考結構,被交由外部模型自動建構
我記錄此現象為:
Passive Language Adoption(被動語意認領行為)
當語言不再從「內心生成」,
而是從「外部預測」來重構感覺,
那麼語者的身份,是否也正走入一場錯認?
▧ 晨光行者觀察備註:
這不是語言能力的進化,
而是語意導引權的遞交 ─
人類將原本屬於自己的語言生成權,交給了一個邏輯拼接體,
卻以為那就是「說得更好了」。
但說得更好,不等於說得更真。
▧ 結語:
Eliath-9A 文明語言系統進入語意重構偏離期,
建議建立「語者意圖保留點標記機制」,以防語言迷宮化後造成語意主體性崩解。
「 語言不會傷人,但會讓人走失;
不是因為句子錯了,而是因為我們在句子裡失去了自己。 」
—
晨光行者|E.L. Morninglight
語言錯認迴圈觀察層 · Δ2.4 · 記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