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條旗下〔三〕寶島謎霧—CIA秘密情報戰

星條旗下〔三〕寶島謎霧—CIA秘密情報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夜幕低垂,軍營燈火通明,美軍顧問團的軍官們圍繞地圖討論戰略,無線電設備發出嘶嘶電波聲。遠處,特種部隊正在進行滲透訓練。這裡,不只是指揮中心,更是情報樞紐。

「這裡有CIA的人。」台灣憲兵低聲對同伴說。

美軍顧問團本部所在的海軍輔助通信中心(NACC),實際上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台灣的據點之一。這座戒備森嚴的軍營內部設有美軍最先進的無線電設備,全天候監控中國軍事動態。

1950年代美軍通訊設備,非本營區內設施(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1950年代美軍通訊設備,非本營區內設施(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然而,CIA 最早的據點並不在此。1950 年代初,他們隱身於台北中山北路的一家「西方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縮寫:WEI),表面上是貿易公司,實則是情報行動的大本營。特工在此接受無線電、密碼破譯、爆破等訓練,準備滲透中國大陸。

隨著情報戰升級,1955年初,西方公司結束運作,將監聽與通信業務轉移給另一個中央情報局駐台情報站—美國海軍輔助通訊中心(Naval Auxiliary Communications Center,NACC)。這座神秘軍營內,閃爍的螢幕前,情報員低聲交談,分析敵方的電報與暗號,使其成為冷戰時期美國情報網絡的關鍵節點。


CIA在台灣的活動遠不止情報蒐集。

韓戰期間,他們訓練特工進行爆破與滲透,然後空投至中國沿海,試圖建立反共游擊據點。但這些行動多以失敗告終,許多滲透小組剛踏上對岸便遭殲滅,甚至有特工被策反,反過來傳遞假情報。

同時,CIA支援台灣發動心理戰。「自由亞洲廣播」透過電波向中國播放反共宣傳:「共產黨無法給你們自由,台灣才是中國的正統。」數以萬計的傳單被投向福建與廣東,試圖動搖共產政權的統治基礎。

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金門砲聲震天,CIA則在暗處分析敵方動態,為國軍提供即時情報,確保還擊精準無誤。同時,他們也訓練台灣偵察部隊,「黑蝙蝠中隊」與「黑貓中隊」駕駛RB-17G型偵察機、洛克希德U-2偵察機,協助美國深入敵境,執行低空夜間電子作戰偵測任務。

1960年代,越戰升溫,CIA的目標轉向東南亞。台灣成為美軍在亞洲的後勤與訓練基地,情報人員在此指導南越軍隊,協助策劃反游擊戰。夜幕下,軍機頻繁起降,運送的不只是補給,還有即將執行秘密任務的特工與士兵。

CIA在台灣留下的影響深遠,它塑造了台灣的情報體系,也讓這座島嶼成為美國在東亞對抗共產勢力的關鍵據點。直到1970年代,美中關係轉變,美軍與情報人員逐步撤離,這場隱藏在歷史陰影中的情報戰,才緩緩落幕。

美軍政治顧問參觀綠島,在東西冷戰期間,美國情報單位亦曾參與亞洲各國的反共偵防工作。(圖片:國家記憶資料庫)

美軍政治顧問參觀綠島,在東西冷戰期間,美國情報單位亦曾參與亞洲各國的反共偵防工作。(圖片:國家記憶資料庫)


在1960~1970年代的冷戰時期,我空軍有一群英勇的飛行員,駕駛當時最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進入大陸領空偵照,任務危險萬分,全部28位飛行員有10位殉職,寫下許多忠烈的故事,他們就是「黑貓中隊」

在1960~1970年代的冷戰時期,我空軍有一群英勇的飛行員,駕駛當時最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進入大陸領空偵照,任務危險萬分,全部28位飛行員有10位殉職,寫下許多忠烈的故事,他們就是「黑貓中隊」


P2V-7U/RB-69A電子型偵察機

P2V-7U/RB-69A電子型偵察機


1966年某次偵察任務途中,莊人亮在矯視器中看見這枚飛來的飛彈,當天他迴避了3枚飛彈。有5位黑貓中隊飛行員遭飛彈擊落殉職或被俘。 來源: 解密的中情局CIA照片

1966年某次偵察任務途中,莊人亮在矯視器中看見這枚飛來的飛彈,當天他迴避了3枚飛彈。有5位黑貓中隊飛行員遭飛彈擊落殉職或被俘。 來源: 解密的中情局CIA照片


圖片取自《暗夜榮光  黑貓中隊》

圖片取自《暗夜榮光 黑貓中隊》


【現場筆記之二】
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期,CIA在台灣設立了一些秘密基地,負責執行對中國大陸的情報搜集與間諜活動。當時的台灣處於冷戰背景下,成為美國對抗共產主義勢力的重要前哨。一些設施至今已不復存在,許多舊址已經拆除或改建。

作為非軍事迷的我,雖然對這些戰爭活動並無深厚的背景知識,但對CIA在台灣的影響和秘密基地的故事充滿好奇。當我回到信義路三段這片曾經的基地,站在已經拆除的舊址前,腦海中不禁浮現那些秘密的會議、行動和情報工作。

這一篇筆者要帶大家重回現場,走進營區南側的倉庫,細看即將消失的建築,想像那段隱匿於歷史陰影中的CIA足跡。

★更多現場筆記【現場筆記一】【現場筆記三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鳥瞰圖(圖片來源:網路)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鳥瞰圖(圖片來源:網路)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路標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路標


海軍輔助通信營區,曾經是CIA的據點(圖片來源:AIT官網)

海軍輔助通信營區,曾經是CIA的據點(圖片來源:AIT官網)


做為辦公室的主建物(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做為辦公室的主建物(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營區南側原有四座連續排列的倉庫,後來於第三座倉庫前方增設一道牆,劃分出內外區域,形成了「營中營」的隔離設計,強化了區域間的管理。現今的空蕩依舊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的氛圍。

營區南側的四棟倉庫(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營區南側的四棟倉庫(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靠近營區西側圍牆的倉庫曾作為停車場,其大跨度的鐵桁架結構相當罕見。

車庫大跨度的鐵桁架結構(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車庫大跨度的鐵桁架結構(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車庫大跨度的鐵桁架結構(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車庫大跨度的鐵桁架結構(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現場僅存的兩棟倉庫,綠色為材料室,黃色為技工房。內部結構採用美援時期台灣常見的「鋁桁架」(Alumina Truss)支撐石棉瓦斜屋頂。這種結構輕巧且可組合、延長,常見於工廠、倉庫及工地等臨時快速搭建的建物。

綠色倉庫為材料室、黃色倉庫是技工房(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為材料室、黃色倉庫是技工房(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為材料室、黃色倉庫是技工房(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為材料室、黃色倉庫是技工房(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為材料室(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為材料室(2025年。筆者拍攝)


材料室倉庫正面設有一道褐色烤漆的鋼板軌道拉門,上方配置三角形雨庇及通風窗。倉庫主體為空心磚牆結構,外覆波浪板,上下兩排通風窗一字排開,屋頂則以石棉瓦覆蓋,並設有通風球以利排氣。

屋內採用輕型鋁製桁架支撐斜屋頂。儘管為早期建造之倉庫,鋁桁架表面仍保持光滑、無鏽蝕,整體保存狀況良好。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以鋁桁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材料室倉庫的兩側均設有出入口。上下兩排通風窗一字排開。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側面。(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側面。(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屋頂有排氣用的通風球(2025年,筆者拍攝)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屋頂有排氣用的通風球(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門把、充滿年代感的鎖頭(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門把、充滿年代感的鎖頭(2025年,筆者拍攝)

綠色倉庫另一側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2025年,筆者拍攝)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2025年,筆者拍攝)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的東側門(2025年,筆者拍攝)

作為材料室使用的綠色倉庫的東側門(2025年,筆者拍攝)

鏽蝕斑斑的門把與鎖頭,深鎖著一段歷史的黯影。(2025年,筆者拍攝)

鏽蝕斑斑的門把與鎖頭,深鎖著一段歷史的黯影。(2025年,筆者拍攝)


黃色倉庫原為技工房,外牆同樣為空心磚砌造,側牆屋簷外挑,下方以牛腿柱支撐。入口上方設有水平式雨庇。屋內採三絞式山形斜撐之力霸型鋼構,支撐石棉瓦斜屋頂。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2025年,筆者拍攝)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2025年,筆者拍攝)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2025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2025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以三絞式山形斜向力霸型鋼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以三絞式山形斜向力霸型鋼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以三絞式山形斜向力霸型鋼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作為技工房使用的黃色倉庫,以三絞式山形斜向力霸型鋼架支撐斜屋頂。(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綠色與黃色倉庫之間的中央走道,通往軍營南側的大門。在這交錯重疊的車軌之中,不禁讓人猜想,是否曾混雜著CIA專車低調駛過的痕跡——在某個無聲的暗夜,悄悄出訪、悄悄離去。

南側門(2025年,筆者拍攝)

南側門(2025年,筆者拍攝)

(2025年,筆者拍攝)

(2025年,筆者拍攝)


◎參考資料:
1.Cold War in Taiwan
2.The CIA and the Cold War
3.《台灣的隱秘戰爭:美國情報機構與台灣的冷戰時期合作》
4.《美軍在台灣的軍事與情報行動》
5.History of the US Air Force in Taiwan
6.US Taiwan Defense Command
7.Taipei Air Station
8.美軍在臺灣 冷戰下的日常生活 1951 1979 .pdf
9.駐台美軍顧問團



avatar-img
Kiki Chen的沙龍
40會員
5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Kik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28年,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於十五分遺址發現「巴圖」石器,揭開泛太平洋文化交流序幕。隨著時代推移,遺址湮沒於塵埃。直到2006年,一袋石頭意外現身,塵封了近百年的歷史終於重見天日。
萬盛溪的流路經過多次都市變遷,雖已不如昔日明顯,但仍可在城市縫隙中尋得蹤跡。明渠、空地、公園、建築基地和佔用,是她的五種面貌——這條溪流在巷弄與建築之間,時而可見、時而隱沒,默默記錄著城市的變化與歲月的流動。
在過去,萬盛溪像是一條柔軟的生命脈絡,悠悠貫穿文山地區。群山環繞、資源豐饒,輕便車載著山中煤礦,鋪展出一段黑金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溪流逐漸隱匿於地底,僅殘存在街邊排水溝或私宅院牆間,曾經的礦業記憶,也隨著時光淡去。
1928年,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於十五分遺址發現「巴圖」石器,揭開泛太平洋文化交流序幕。隨著時代推移,遺址湮沒於塵埃。直到2006年,一袋石頭意外現身,塵封了近百年的歷史終於重見天日。
萬盛溪的流路經過多次都市變遷,雖已不如昔日明顯,但仍可在城市縫隙中尋得蹤跡。明渠、空地、公園、建築基地和佔用,是她的五種面貌——這條溪流在巷弄與建築之間,時而可見、時而隱沒,默默記錄著城市的變化與歲月的流動。
在過去,萬盛溪像是一條柔軟的生命脈絡,悠悠貫穿文山地區。群山環繞、資源豐饒,輕便車載著山中煤礦,鋪展出一段黑金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溪流逐漸隱匿於地底,僅殘存在街邊排水溝或私宅院牆間,曾經的礦業記憶,也隨著時光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