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台北信義路三段,還不是現在車水馬龍的模樣。
這裡鄰近公館、師大,街上時不時有學生踩著腳踏車,揚起一陣土塵,提著菜籃的家庭主婦在市場穿梭。可就在師大附中對面,一片菜園與荒地上,開始出現幾棟低矮堅固的軍營建築,旗桿上懸掛着星條旗,外頭架起高高的鐵網,門口則是荷槍實彈的憲兵日夜守衛。
路過的行人不禁多看幾眼,但無論白天或夜晚,這座圍牆內總是寂靜無聲,只有巷口的標牌上寫著:「美軍顧問團團本部」。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立牌,信義路三段134巷口(約1968年,攝影Kent Mathieu,圖片來源:TaipeiAirStation.com)

信義路三段134巷口,與舊照大約相同位置拍攝。(2025年3月,筆者拍攝)
一位少將的到來
1951年5月1日,蔡斯(William C. Chase)少將抵達台北松山機場,步出機艙,台灣的潮濕熱氣迎面撲來。這位剛接下重任的美軍將領,將在這座島嶼展開一場軍事現代化的實驗。作為一名二戰老將,他曾在西歐與太平洋戰場上馳騁,戰後又在日本參與重建,如今,他奉命前來台灣,接任「美軍顧問團」的首任團長。
隨後,他搭上專車直奔中華民國總統府。從這一天起,台灣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正式揭開序幕。

1951年蔣介石接見美軍顧問團首任團長蔡斯少將(右)。

MAAG原位於總統府(1960年代,在台美軍拍攝)
美軍顧問團的登場
二戰結束後,美國原本縮減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支持,但隨著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重新認識到台灣在東亞防線上的不可或缺地位,決定恢復軍援,將台灣納入西太平洋防禦體系,並提供國軍訓練與軍備諮詢。
美軍顧問團(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簡稱 MAAG)於1951年成軍,由團本部、陸軍顧問組、海軍顧問組、空軍顧問組、聯勤顧問組等五個單位組成,成立之初,連團長在內只有11人。直到民國43年(1954年),一江山戰役結束,中美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駐華美軍人數才大幅增加,最多時曾達2,347人。
顧問團除了屯駐在台北營區的總部,在新竹、台中等地也駐紮有美軍顧問團指揮分部。
由蔡斯少將領軍的精稅部隊,起先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內辦公,隨著編制的逐步擴大,1954年7月16日搬到了信義路三段的海軍輔助通信營區(Naval Auxiliary Communications Center,NACC),也就是中美斷交之後的AIT(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美國在臺協會)所在地,這裡成了美軍在臺灣的重要據點之一。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 MAAG HQ Compound 1960年代

蔣介石赴金門,與美軍顧問團團員合影
星條旗飄揚的信義路三段
走進信義路三段134巷,一道二米五高、厚實的水泥圍牆從巷口一路向南延伸,直至今日的建國南路二段69巷。當年的信義路三段是矮平房與田間的小道路,以南多數是農田,田埂間還有瑠公圳的水渠蜿蜒流過。
沿著圍牆走約150公尺就是營區的正門,門牌號碼是美軍喜歡的數字「7」,讓人不禁聯想到1953年小說家伊恩‧佛萊明筆下的詹姆士‧龐德「007」代號,為這座基地增添不少神秘色彩。
正門前方建國南路二段25巷巷子口設有憲兵崗哨,圍牆內收呈圓弧形,大門兩側各立四方型門柱與燈箱。沉甸甸的鐵閘門少有開啟,入口處有特殊的車阻設計,可在緊急時刻迅速升起封鎖,阻擋外來車輛進入。
踏進營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952年完工的三棟長方形建築,樓高一層,採三合院格局,坐東朝西,環繞著一座修剪整齊的環狀花壇。花壇中央矗立著一根旗桿,高高升起星條旗隨風飄揚。
這樣的配置與美國鄉村的政府機構或學校相似,讓遠離家鄉的美軍在這裡找到熟悉的秩序與節奏。
中央主建物設有突出的車寄,造型方正,車寄的屋頂以井字格子梁支撐。建築設計展現1950年代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造型簡約樸素,兼具實用性。
除了最早作為美軍顧問團辦公用途的主建物外,周圍還陸續興建了技工室、材料室、車庫等設施。
倉庫外,一座鋼製的三角亭靜靜佇立,上頭掛著「Designated Smoking Area」的標示,提醒著這裡曾有美軍三三兩兩聚集,吞雲吐霧間談論著戰事、以及遠方的家鄉。

步入信義路三段134巷(2025年3月。筆者拍攝)

信義路三段134巷正門,對著建國南路二段25巷(2025年3月。筆者拍攝)
現場筆記(一)
筆者帶大家重回現場。圖片交錯呈現1960至70年代、2021年拆除前,以及2025年今日的景象。時空並置之下,既能感受場域的變遷,也能試著尋找前人駐足的痕跡。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美國在台協會 AIT正門(2025 筆者拍攝)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MAAG HQ Compound(1967年 圖片:Taipei Air Station)

從建國南路二段25巷往正門拍攝,右手邊是警衛亭的位置(2025年3月。筆者拍攝)

美軍顧問團已撤離,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正式開始作業,市民前往查看(1979年4月16日新生報記者拍攝。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正門兩側各立著四方型門柱與燈箱。(2025年3月。筆者拍攝)


美軍顧問團已撤離,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正式開始作業,市民前往查看(1979年4月16日台灣新生報記者拍攝。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美軍顧問團已撤離,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正式開始作業,市民前往查看(1979年4月16日台灣新生報記者拍攝。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1980年代後的鐵閘門、車阻設計。(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1980年代後的鐵閘門、車阻設計。(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特殊的車阻設計(2025年。筆者拍攝)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美國在台協會AIT 遷移後,規劃為音樂圖書館。現暫做為停車場(2025年筆者拍攝)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美國在台協會 AIT 主建築群與花壇(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軍顧問團團本部/美國在台協會 AIT 主建築群與花壇(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環狀花壇中央豎著旗桿(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中央主建築突出的車寄,造型方正(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正方型的車寄從正面看,是ㄇ字形設計,簡單俐落,車道上方則以圓弧轉角修飾,增添柔和感(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屋頂為格子梁結構(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主建築群外露的梁柱,搭配長條形窗戶(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正面與側面上緣不同的收角設計(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中央主建築群(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平面的屋頂、突出的屋簷,外露的梁柱系統搭配長條型窗戶和淺淺的窗台。窗戶高度範圍的牆面,施以溝縫處理。(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樑柱系統與窗台接合處細節。牆面經過塗漆處理,原本看起來像是洗石子

營區南側,尚存一間用途不明的小屋以及黃、綠兩座倉庫(2025年3月。筆者拍攝)

用途不明的長方型小屋(2025年3月。筆者拍攝)
倉庫的用途請見【現場筆記二】

營區南側的倉庫建築群(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造型優美,附座椅的三角亭吸菸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造型優美,附座椅的三角亭吸菸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參考資料
1.History of the US Air Force in Taiwan
2.US Taiwan Defense Command
3.Taipei Air Station
4.美軍在臺灣 冷戰下的日常生活 1951 1979 .pdf
5.駐台美軍顧問團
6.美軍顧問團 (中華民國) 維基百科
7.美援會與農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