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於十五分遺址發現「巴圖」石器,揭開泛太平洋文化交流序幕。隨著時代推移,遺址湮沒於塵埃。直到2006年,一袋石頭意外現身,塵封了近百年的歷史終於重見天日。
文山景美運動公園十五份遺址
文山景美運動公園位於台北市文山區景豐街80號旁,原址為義芳化學工廠,該廠於民國39年設立。由於工廠造成汞污染,最終遷出此地。企業捐地作為公園用地後,將工業用地變更為住宅用地,台北市政府初期作為交通大隊的違規車輛拖吊場,之後花了一年時間進行整治。2006年10月開始興建景美運動公園,於2007年8月完工,9月30日舉行啟用典禮。
跟一般印象中的公園不同,文山景美運動公園背倚著青山,遼闊的草原綿延至山邊,孩子們可恣意奔跑,陽光閃耀,空氣中瀰漫著草香。
園內設有舞台,供社區民眾舉辦各式活動,還有兒童遊戲區、體健設施、具夜間照明的籃球場與PU跑道。公園與街道交界處設有迎賓廣場、種子廣場與葉子廣場等三座廣場,是文山地區令人稱羨的萬坪大公園。
不過,真正藏有故事的,是這片如茵綠草下──距今約二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物,曾在此出土。而這裡也被稱作「十五份遺址」。
關於這處遺址的發現與再現,是一段結合學術與社區力量、橫跨時代的歷史旅程。

綠意盎然的萬坪公園,文山景美運動公園

文山景美運動公園擁有遼闊草原

文山景美運動公園內有距今兩千年前石器時代遺址,具重要歷史價值
一、最早的發現與命名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創校,在十五分山邊地區挖土回填泥濘校地時,發現了形狀特殊的石器,大約有成人手掌般大小。當時任教於土俗人種學的移川子之藏教授對這些石器進行研究,並將其歸類為巴圖(Patu)形石器,這是紐西蘭毛利族所使用的武器。他將該遺址命名為「十五份遺址」,並於1934年發表相關論文,自此開啟了泛太平洋文化交流的研究。然而,隨著移川教授的過世,該遺址的具體位置逐漸被遺忘。

紐西蘭毛利人使用巴圖作為權杖或武器

何文賢老師解釋,十五份遺址出土的巴圖形石器,大約成人手掌般大小。
二、民間力量的再發現
2006年,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的學員鄭景隆,從朋友余讓堯先生那裡獲得一批石器。這些石器是在1986年植樹節那天,余先生響應植樹活動,在自家住宅後方挖坑種樹時挖掘出來的。
據述,當年余先生發現這些石頭後,原本還打算繼續挖掘,但其母擔心挖到人類骨骸便停了下來。不過,這些石頭一看就不像普通石頭,於是便帶到台大人類學系詢問。台大教授一看,也覺得這些石頭很特別,隨即詢問出處。余先去擔心住家會曝光,而不願透露,所以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余先生沒有得到答案,回家後便將這些沉甸甸的石塊裝進可口可樂的手提袋,放在家門口當作門檔。
2007年,余先生準備搬家時,想到興隆路上的篆刻家鄭景隆,有在收集印石,於是把這堆石頭送給了他。
平常喜歡研究石頭的鄭景隆,認為這些不是一般的石頭,於是將它們帶到課堂上,在社大老師的協助下,送到政大民族學系給王雅萍老師,再輾轉交給考古學者鑑定。中研院學者劉益昌博士一看,大吃一驚,從椅子上跳下來,說:「這些,不就是1928年移川子之藏發現、卻遺失超過半世紀的巴圖嗎?」
經過劉益昌、黃士強與李乾朗等專家鑑定,確認這些石器來自十五份遺址,包括六件巴圖形石器及十九件兩縊型網墜,是距今約2500-1800年前,圓山文化晚期至植物園早期之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學者們並推測其出土地點,位於現今的文山景美運動公園一帶。

推測於景美運動公園附近發現的網墜(上)與巴圖形石器(下)
三、官方認定與社區紀念
隨後,鄭景隆與文山社大的周述蓉老師,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請將該地點認定為考古遺址。由於當時已開發成為公園,無法確定具體出土位置,文化局僅將其認定為「疑似遺址」。儘管如此,文山社大仍積極推動,在該地設立紀念碑,紀念這一重要的歷史發現。
2016年,紀念碑正式揭幕,成為社區與學術界共同努力的成果。
儘管十五份遺址沒有再進行大規模挖掘,但這場跨越時代的考古發現,仍然為這座公園增添了一層歷史的況味。

文山景美公園內設置「疑似十五份遺址發現過程紀念碑」以及巴圖形石器放大模型

巴圖形石器放大模型
四、巴圖與網墜的用途
近幾年,學者陸續從考古、文化、血緣提出台灣是南島的原鄉,紐西蘭毛利人也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台灣,紛紛來台尋根。其中,有許多研究皆與巴圖有關。
不過,「巴圖」與「網墜」到底是甚麼呢?巴圖(Patu)是紐西蘭毛利人的詞語,是一種匙型、扁平的器物,有各種不同材質。目前在台灣、福建沿海、東南亞、紐西蘭、波里尼西亞等南島語族地區都有出土。古代毛利族人曾以巴圖作為權杖或武器使用,後來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造型,成為傳家寶。
根據專家學者研究,這批出土的6件巴圖形石器,從造型、器表光澤精美及使用情況來看,不太像一般生活用具,學者推論應該是用於祭儀的禮制性器物。仔細看石器中央有一道刻意打磨的稜線,如果只是一般生活用具,根本不需要如此費工打磨。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在台灣,巴圖應該是用於祭祀。

紐西蘭毛利人各式各樣的巴圖傳家寶

台南卑南遺址出土的巴圖形石器,毛利人視為傳家寶(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而「網墜」則是搭配漁網使用的漁撈工具。其用法是將多個網墜繫在漁網週邊,使撒網時能迅速下沉,並固定網形。常見材質包括卵狀岩礫石、小礫石、泥質砂岩、頁岩或板岩,也有以貝殼製作的貝網墜。形制則有帶槽卵形、法碼型、兩縊型、三縊型等。其中,十五份遺址出土的「兩縊型」網墜呈長條形,器身經磨製,兩端以切鋸形成周溝槽,便於縛繩使用。
這些遺物的發現,不僅揭示了先民的生活技藝,也與周邊的地形息息相關。
文山景美運動公園後方是山,前方臨萬盛溪與景美溪。淹水時可退守山中,取水伐木、打獵採集;平時則住在河邊,撈蝦捕魚、汲水灌溉。這樣的自然條件提供了充沛的資源,成為早期人類定居的理想環境。
此外,兩縊型網墜早期也曾在新店溪流域、北勢溪上游一帶發現,因此這一批網墜的出土,更進一步印證了這裡是先民臨水而居的生活場域。
萬盛溪——這條承載著數萬年歷史的河流,如今仍靜靜流經文山景美運動公園前。
沿著溪流往下游走去,她的真面目,正悄悄浮現⋯⋯
★延伸閱讀:文山行〔2〕萬盛溪探游X十五份遺址解密(四)

兩縊型網墜可見兩側凹槽。※參考圖,非十五份遺址出土物(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感謝文山社區大學 何文賢老師領路解說
◎行踏路線:捷運萬隆站2號出口 →十五分站舊址→臺北變電所 →橋頭、聖安宮 →會元洞 →興福公園 →興福米廠 →和伯公紀念會館 →景豐公園 →景美運動公園、十五分遺址 →萬盛橋、後巷依山小綠洲空間 →萬盛公園 →羅斯福路五段97巷明渠
◎參考資料:
1.劉益昌:十五份遺址:一段學術史的議題
2.北市後院種樹 挖出十五份遺址
3.玩石頭玩出遺址的人 訪鄭景隆先生
4.毛利人來台尋根 卑南遺址的巴圖是傳家寶〔2018-08-29〕
5.台東卑南遺址出土的「巴圖」是毛利人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