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科技(Fintech)產業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資金與創新企業投入。然而,2025 年初的一連串新聞顯示,這個行業正逐漸進入調整期,從估值縮水、IPO 延後,到試圖挑戰傳統投行領域,Fintech 的成長邏輯與風險輪廓正悄然改變。
此舉不僅顯示企業對目前資本市場的不信任,也突顯地緣政治如何干擾新創企業的成長路徑。對其他準備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來說,Klarna 的選擇無疑將成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另一個重磅消息來自美國金融 API 公司 Plaid。該公司近日完成 5.75 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估值卻從巔峰時期的 134 億美元降至 61 億美元,幾乎腰斬。
儘管公司營收表現穩定甚至有成長,但在高利率與資金緊縮的環境下,投資者對於風險資產的估值趨於保守。Plaid 的情況說明,即使是具有技術實力與市場份額的明星公司,也無法免疫於總體經濟環境的壓力。
與前兩者的保守策略不同,英國 Fintech 龍頭 Revolut 則採取更具野心的擴張步驟,宣布其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做市商」,直接挑戰傳統由高盛、摩根大通等主導的資本市場。
Revolut 目前已在倫敦總部設立新的量化交易團隊,並將擴展至外匯、加密資產、大宗商品等多元領域。這是金融科技公司首次在大規模層面進入高頻交易與做市業務,意味著 Fintech 將不再僅僅是支付或借貸工具,而是進一步挑戰傳統金融核心。
這三則新聞雖然分別涉及 IPO、市場估值與產品布局,但共同透露出一個訊息:金融科技行業已進入結構性轉折點。
金融科技的黃金時代尚未終結,但正處於從「增量市場」走向「存量競爭」的關鍵轉折。企業不再能單靠創意與資金燒出估值,而需扎實構建獲利模型與風控機制。未來幾年內,我們將見證一波淘汰與整併潮,也將看到真正具備深層技術實力與市場嗅覺的企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