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報告僅供參考,無法作為任何投資的依據
面對美國的關稅攻勢,中國商務部於4月4日宣布採取反制措施,將自4月10日起在現行關稅稅率基礎上,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也加徵34%的對等關稅14。此外,中國還對美國祭出7種稀土的出口禁令,並將16間美國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名單,更將無人機製造商如Skydio和Brinc Drones等美國科技公司列入「不可靠」名單,禁止中國供應商向其出售零件7。中國官媒央視透過旗下新媒體發布評論,稱美國此舉是「自絕於全球自由貿易之外」11。
這場關稅戰已經延燒至全球範圍,加拿大總理卡尼宣布對所有不符合《美墨加貿易協定》的美國進口車輛徵收25%的關稅7。歐洲及其他國家則正向美國尋求談判機會,希望藉由達成經貿協議來降低關稅衝擊7。
根據彭博社分析,對中國商品徵收54%的關稅可能導致到2030年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減少90%1。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貿易專家鮑恩指出,這波上調關稅後,美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上升至42.1%,是2018年川普第一任期時對北京發動首次貿易戰之前的10倍之多8!這種規模的關稅調整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深刻影響。
彭博社估計,若4月起美國的新關稅政策全面施行,將影響超過1.6兆美元(約新台幣51.2兆元)的全球貿易往來金額,波及歐盟、日本、韓國、墨西哥與台灣等美國主要貿易夥伴1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曾警告,在貿易戰中「每人都是輸家」9。IMF更警告,貿易戰正使維持全球經濟成長的時機「不斷消逝」,經濟下行風險增加,未來如果發生匯率戰,恐怕將使所有國家受害3。
這場貿易戰已經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世界銀行估計,中國在2020年的增長率將低於6%,這將是近30年來最低水平9。《華爾街日報》報導,雖然與中國的貿易戰對美國帶來的經濟衝擊不算大,但許多代價可能會在數年後才會浮現9。
對台灣而言,美國此次關稅政策的影響尤為直接。雖然台積電赴美設廠,但台灣仍被白宮認定對美關稅壁壘達64%,因此美國回敬的折扣後對等關稅仍高達32%8。儘管半導體晶片與藥品被列為豁免項目,不受新關稅約束,但包括伺服器、顯示卡、資通訊設備等其他高附加價值電子產品則無此待遇,仍須負擔高額成本15。
行政院長卓榮泰指出,台灣對美國出口中的電子資訊、鋼鐵、金屬、機械、汽車零組件、建材及家電等產業,評估關稅影響較為明顯而重大6。這將對台灣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造成嚴峻挑戰,特別是我國2017年對外貿易總額為5,768億8千萬美元,其中出口額3,173億8千萬美元中,出口中國大陸的比重高達41%,美國的比重也有11.7%2。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商全球供應鏈布局也同樣受到波及。台商供應鏈聚集地如越南被課徵46%關稅、泰國36%、印尼32%、印度26%、馬來西亞24%、菲律賓17%等8。這表明台商過去為規避美中貿易摩擦而進行的全球分散式布局策略,可能面臨「搬了個寂寞」的窘境12。
這種情況無疑使許多台商陷入「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困境。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台灣企業深陷入「兩大之間難為小」的經貿位置,該如何在中美兩大國間選邊站,成了難題13。
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戰也可能為台灣帶來產業升級與供應鏈重組的機會。孫明德分析,「貿易戰使得台商受傷,但台灣經濟受益」13。台灣廠商為了減少貿易戰的衝擊,會把銷往美國的高端產品生產線移回台灣,雖然紡織、石化等傳產或低階產品因成本太高,不太可能移回台灣生產13。
根據BBC報導,分析指出,若美國向中國全面課稅,長期來看,台灣整體經濟可能因此受惠,原因是,大陸台商可能將高端產品轉到台灣生產、增加投資金額及工作機會,美國自台灣的進口量也可能出現大幅增長13。台灣政府統計,從2019年1月開始,已有超過60家台灣廠商計畫從中國大陸回到台灣投資,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人民幣657億元)13。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台灣政府已迅速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行政院長卓榮泰於4月4日宣布將推出新台幣880億元「全面積極準備、有效控管風險、擴大支援產業」的9大面向及20項措施的協助方案,包括工業700億元、農業180億元,以穩定國家經濟、產業發展和國人生活6。
同時,行政院已向美國貿易代表提出嚴正交涉,指出這項稅率「強烈不合理」10。國安人士表示,川普政府計算對等關稅的公式具有不可預測性,不只影響台灣,也是國際所有對美有巨額貿易順差的先進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議題10。
針對對等關稅風險,台灣政府的對策包括:強化對美投資與採購合作,如加碼採購美國能源產品;降低部分非政治敏感商品關稅,尤其是汽車、保健食品;並透過中小企業轉型基金協助企業開發多元市場,以分散對美依賴5。此外,為穩定金融市場,政府也預計於必要時進場干預外匯與股市,避免資金快速外流或股匯雙殺重創投資信心5。
從前瞻性角度來看,此次貿易戰雖帶來短期衝擊,但也為台灣提供重新定位全球供應鏈角色的契機。台灣應明確向美方傳達: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增加,源於美中對抗下台灣供應鏈角色提升,而非出於貿易扭曲或政策操弄,台灣實際上是協助美國建立安全、可預期的供應鏈5。
國安人士指出,台灣仍具有三大優勢,政府有能力、有信心確保國家與產業利益10。台灣應該利用此次關稅重組機會,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強化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突破傳統代工模式的限制。
面對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台灣企業需要更積極地開發多元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除了既有的「新南向政策」,台灣或許應考慮強化與歐盟、英國、日本等其他已開發經濟體的貿易關係,以及探索新興市場的機會。
此外,台灣企業也應順應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將高附加價值、關鍵技術環節留在台灣,同時靈活調整海外布局策略,強化供應鏈韌性。產業應以環境永續、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為核心,重塑競爭優勢。
中美關稅戰的升級無疑為全球經濟與台灣產業帶來嚴峻挑戰。然而,每一次危機都蘊含著轉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對。對台灣而言,此次貿易戰不應僅被視為短期的經濟衝擊,而應成為促進產業升級、加速技術創新、多元化市場布局的催化劑。
面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經貿環境,台灣產業需要更加靈活、更具前瞻性的戰略思維。政府的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企業自身的轉型創新與全球化視野同樣關鍵。只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這場全球經貿重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化危機為轉機,開創更具韌性與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新局面。
在這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時代,我們需要懷疑但不悲觀,質問但不怯步,保持嚴謹的分析態度與正向積極的行動思維,相信台灣的產業與經濟終將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路。
免責聲明
謹特別聲明並警示,任何投資行為均有其風險,作為一名理性投資者,應為自己任何投資決策行為承擔所有風險。
本文及所有與其他網站連結所提供之專業財經資訊,均具備高度即時性與專業性,並力求內容正確,惟其正確性最終仍須以相關國家及地區之交易所及各公司或所屬官方所公佈之資料為準,本文所刊載資訊僅供參考,並不明示或暗示提供任何保證。承上,本文之所有人並不保證所提供之資訊可以創造獲利、減少投資損失,亦不會鼓吹任何具體之投資行動。因此,本文資訊使用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相關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