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從此人類的生活型態將被改變,再也回不去了
拋開一大堆人用GPT-4o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動漫照片的新鮮感不說(肯定只是一時的流行),好像AI還看不到對你我的生活有真正巨大的影響? 沒錯,正是如此。但是,我覺得AI可怕的地方在於其慢慢侵蝕人類既有技能的本領日漸變強。從快速生成具專業性的設計稿,到產生一定水準的程式,可謂突破了大家的預期,在一夜之間,AI居然能變成這麼好用、能提高生產力的工具。
歷史上對工具的定義所謂工具,無非是在人類在面對各式各樣的競爭之下,被設計出來幫助人類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突破之道。例如汽車取代馬車、高鐵取代台鐵、手機取代電話。對有生意頭腦的企業家來說,他們看到的是人性追求更舒適、更快速、更方便的生活的趨勢,所以設計出更有競爭力的工具對他們來說是賺錢的機會。
可是,有多少人想過,面對這些改變,消費者被迫要付出更高昂的成本。更方便、舒適的代價並非低廉。在新的產業興起時,過時的產業勢必會被迫要萎縮、過時的技術難免要面臨市場縮小的壓力、缺乏新技術素養的員工會失去工作。在過去,這樣的改變往往要幾十年或幾年才能被市場接受,但在今天,AI帶來的改變這麼巨大、所有人、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是從來沒有人能想像的速度與幅度。
你我都被迫要接受新的挑戰
在過去,既有的市場很難被改變。例如人才、通路、客戶,新的競爭者如果沒有充裕的資源和資金,不要妄想要攻進陌生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但在今天,透過AI的支援,一切都不再是天方夜譚。新的市場是這麼廣大,既有的經營者或員工如果沒有意識到AI的影響,目前擁有的優勢可能在瞬間變成包袱,無法適應新的競爭。
由於牽涉到的細節眾多,容我另闢專文探討。
然而,節省下來的時間要做什麼呢?
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從前台北到高雄坐車4、5個小時跑不掉,現在1個半小時就到了,那麼多出來的3個半小時有用在比較好的地方嗎? 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就算發呆不幹甚麼也是個人的自由。所謂的好不好當然也是看個人的想法,在這裡我們不妨用AI到底是威脅還是機會的角度來探討。
如果我們願意把AI看成是另一種新工具,那無疑地AI能幫助我們改善我們的生活。只是不要忘記,歷史上所有的工具因為是人類設計出來的,所以也都是有缺點。例如,飛機因為人類操縱不當而失事。火車因為山崩而脫軌。AI也會需要在人類的不斷監督下持續改進。如果能意識到這樣的限制,就能理解如何找到生存機會。
所以,我們要如何善用AI這個史無前例的新工具呢? 我覺得不妨把它看作是你新進的免費員工。既然它能讓你節省90%的工作量,那麼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如何提升人類的技能。所謂的人類技能就是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思考模式、以及新的偕同工作方式。
新的學習方式
人類過去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能派上用場。因此學習的質與量是關鍵要素。台灣教育過去偏重答題的能力,所以知道方法來學習更多考試會考的知識,能決定人生的階級。問題是面對人生錯綜複雜的困難,往往沒有教科書的答案可循,因此,知識的多寡和如何善用知識同等重要。為了避免讀者以為我說的是功名利祿,我們不妨先探討如何透過學習追求人生的幸福快樂,因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AI的出現,讓我們思考怎樣能更幸福快樂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怎麼說呢?現代人生活節奏的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模式的進化,讓人際關係變得更疏離。問題是我們都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我們都不由自主地期望被人了解與被人信任,但卻不願意花時間溝通來達到這樣的關係。等於是我們已習慣自掘墳墓而不願改變。或者我們無力做任何改變,因為我們已不願承受任何因改變帶來的代價。這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如果人人都不願改變自己,那麼所有目前既有的表象只不過是絢麗的煙火,轉瞬即逝,或是空中樓閣,不知何時灰飛煙滅。然而,AI有如照妖鏡,能提供我們一個自省的機會,而自省正是自我改變的契機。
舉個例來說,如果我很自我,但是自己不願承認,那麼我身邊的人會很痛苦,時刻會想怎樣能脫離與我生活的深淵。我身邊的人不是不想解決問題,甚至做了許多嘗試,卻都造成更大的疏離,終而放棄任何努力。也許,一個好方法是我去找心理諮商,幫助自己找到問題,承認自己的有限與軟弱。那麼我跟身邊的人的關係就會改變,持續下去,我們就都能找到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只是,對一個很自我的人來說,他覺得自己不可能有問題,一定都是別人的問題,所以要去心理諮商的人不會是自己。
AI的到來,讓基本、初步的對話成為可能。痛苦的人透過與AI的對話,能發現可能的出路。但是AI畢竟不是諮商師,所以無法提供深層的引導。但是處在緊張關係之中的人,需要的是如何找到生存之道。AI能暫時提供這樣的指引,提高自己願意尋求心理諮商的動力。對於反省能力較強的人來說,AI也許在某個程度來說,已經夠用。換句話說AI能讓我們更快速、有效地學習到適應之道。
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來說,那麼省下來90%的時間,應該用來學習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快樂。
新的思考模式
有了學習的動機,沒有養成新的思考模式也功虧一簣。怎麼說呢? 我自己也常常上蝦皮買小東西。看到新奇的東西好像很好用就手滑下訂。一段時間後發現櫃子裡面多了許多已經忘了它的用途的東西。最好笑的是,在可能派得上用它們的場合,自己卻沒想到它們的存在。就算想到了也忘了怎麼用,只好上網確認。必須思考的問題是,用得上的機會有多少,要不要買,買了後要如何存放、管理,例如弄個固定架,分門別類放好,綁定說明書,這樣的習慣改變,才不會發現買了一堆類似功能的東西,然後要用的時候找不到。
每天吃早餐,我都是先泡咖啡、撥水煮蛋、切水果、然後烤麵包。長久以來,都會出現等待麵包烤好的時間空檔。但是因為沉迷著滑手機,忘了把麵包翻面,所以幾乎每次都會聽到"麵包烤好了沒?" 的催促。終於聽了幾年的抱怨之後,才發現為什麼不先烤麵包? 這樣就不會有等待的空檔,也聽不到催促的不滿。這麼簡單的流程改變,就能解決問題,好幾年卻都沒想到,真的很奇怪。
諸如此類小事,但攸關生活品質的影響。當然,如果你在乎的話。
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來說,那麼省下來90%的時間,應該用來思考要做什麼改變,讓自己的人生更幸福快樂。
新的偕同工作方式
在過去,人跟人之間的合作有許多障礙。例如,一個我們覺得能促進人類福祉、提升團隊共識、促成社會貢獻的提案,往往需要很多的溝通、說明、討論。光想到要做這些努力就沒了力氣,特別是面對不知人生疾苦的大老,畏懼合作的同事,得過且過的主管,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也不是人人都有。所以,團體要進步難如登天。其實,對於老闆來說,當然希望團體能進步,不斷革新,這樣競爭力才能提升。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執行上往往會打折扣,令老闆頭痛。
如今,AI的到來,老闆有機會為不同的階層打造不同的提升策略。例如,主管能提出比之前更豐富完整的執行計畫,員工能更清楚的知道如何配合。老闆也能更細膩的擬定訓練、培育計畫。這些過去須仰賴特定顧問的服務,如今能靠AI搞定。可以說讓AI來幫助企業、團體完善理想中的運作模式,追求營運目標的達成瞬間成為可能。
換句話說,對於能善用AI的人,AI是機會不是威脅。然而對於不知道、不想或不願善用AI的人,AI是威脅。
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來說,那麼省下來90%的時間,應該用來思考要怎麼跟別人合作,而不是單打獨鬥,以追求人生理想的實現及目標的達成。
對於以上的觀察,好奇貓會之後闢專文一個個地以實例來解釋如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