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觀察及對愛情的研究,我儘可能來描述一個完整的愛情。
我的指導教授曾半開玩笑地說:愛情的發生分兩種,第一種是一見鍾情型,一看就喜歡;第二種是日久生情型的,愈看愈喜歡。當時,我心中覺得這不是廢話嗎,但礙於對老師的崇敬,也就默默領受,但多年之後的觀察發現,若不去討論沒有見過面的筆友間產生的情愫,世間兩人陷入戀愛的型態,大致上不出這兩大類。
雖然愛情型態如此,但到底是什麼引發一個愛情?它又如何增溫發展?到最後彼此認定是戀人關係?我用三個時序節點,來描寫一個愛情過程:這三個節點是「瞥見愛人暗影」、「發生愛情情事」與「進到告白認定」。
瞥見愛人暗影(lover-in-the-shadows;LS)
許多戀情的開始都描述一個「心思振動」的現象,大都是依著視線(當然也有其他的感覺通道,如一句關心溫暖的話或是不小心的肢體碰觸⋯等),突然或沒來由地覺得,對方很可愛,同時內心產生一種被感動到的情緒。其實我們稱這種怦然心動,伴隨著生理變化現象(通常是心跳加速),叫做瞥見愛人暗影(Lover-in-the-shadows),意即愛戀的開端就像在暗處浮動的光影,在某一刻和對方相處的遭逢下,發生心情上的感觸,就如同暗處中電光火石的一閃,突然見到一個清楚的影像,很吸引自己。
「愛人暗影」的出現,無法被人們所控制,它在時間的向度上,是瞬間的、點狀的,很多人描述為「暈船」、「暈車」或被電到之感。它的出現,在目前來說,是不可預測,也無從控制,純粹的愛情可以被描述為這些心動時刻的連綴。通常這樣的時刻的瞬間具有不可取代性,可以被描寫為被對方靈魂「敲到」的神秘過程,它是獨一無二的瞬間,不能複製,它更像靈光一閃或天外飛來一筆的經驗。
當出現「愛人暗影」的經驗,若強度夠強(類似一見鍾情)或頻率頻繁出現(類似日久生情),人們會進入一個「暗戀」期,覺得自己喜歡對方,但這時候自己並不知道對方有沒有對等的情意?心中可能會出現「對方會知道我這個人嗎?是不是也喜歡我?⋯」等這類問題。在這段時間中,當我們離開面對面的愛情現場後,在不與對方照面的時間裏,我們進到一個心理空間,琢磨著對方的樣子(影像),想像著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喜好⋯ ),對方似乎滲透到你內層的心理空間,此時我們稱這狀態是不由自主地進行「愛影琢磨」,意即我們花費很多精神在刻劃及模擬想像對方的樣子。當然我們會進行「愛影琢磨」的動力,是來自愛人暗影的經驗。
而「愛影琢磨」多是我們內在投射出去的結果,而不是來自和對方實際的互動,比如會覺得看到對方的穿著,就覺得他很有品味,不落俗套,一定常看時尚雜誌。但「有品味,不落俗套」及認定對方「常看時尚雜誌」都是愛戀者自己賦予的意義及想像,比較能反應出愛戀者內心,而不是喜歡對象的真實狀況。就如同「情人眼中出西施」,是從情人的眼睛看出來的,旁人不見得認同。
另一個心理現象是出現「愛情玩味」,愛戀者不斷想著與對方照面的現場中,振動到內心之場景,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暈船」的一瞬間,比如回想對方笑的神情、或回味不小心碰到對方肢體的感覺⋯等,包羅萬象,非常具個別性。這種「愛情回味」,往往一天想上好幾回。
愛影琢磨加上愛情回味,往往阻斷一個人流𣈱去感知他眼前的世界,而心理跌落在情識空間中,念著他,寫他、想他⋯期待和他再度相見,此時可以說中了邱比特的箭,或拿金庸小說的內容描述來比喻,就是中了情花毒,中文形容就是「茶不思、飯不想」的單相思病。這種常常出現恍神的狀態,而無視於眼前的事務,就是「我戀愛了」的暗戀心理質地,愛戀者常常從日常生活的感覺處理中退出,腦海定錨在兩人相遇的時間裏,處於一種出神或恍神的狀態,而且一再回想,帶有強迫性,但這屬於單方面的心理活動,並不是雙方的互相交流。
同樣是被稱做「愛」,這是「愛情之愛」有別於「親情之愛」的一大區別。
從愛人暗影產生的暗戀心理狀態,往往在「進到告白認定」的節點中止。有些人會一直待在暗戀的心理狀態中,原因不一而足,譬如是自信心不夠、自己已婚、年紀不適合、門戶不登對、對方已有伴侶⋯等。
發生愛情情事
從愛人暗影所引發的心動經驗,像是池塘中掉落石頭後泛起的漣漪,漣漪要能維持、要能持續擾動心房,愛戀者必須和他所喜愛的對象持續有照面互動的機會!
(待續)
(也可用聽的,「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29)
—來自穗波心理師發佈於「穗波心理師」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e128f1fd89780001bb37e0
(類似文章已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隨便亂聊」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