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波

含有「穗波」共 27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愛情發生的三個階段:瞥見愛人暗影、發生愛情情事和進到告白認定。首先描述「瞥見愛人暗影」階段,說明心動的感受和生理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暗戀心理狀態,包含愛影琢磨和愛情回味等現象。接著簡述「發生愛情情事」階段的重要性,並預告後續內容。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4 小時前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1
我比較欣賞這個說法:愛情裡你愛的是對方所反射出的自己。 德瑞莎修女(教廷欽定為 聖人):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談戀愛是和一個有優點的人談情說愛 而結婚是和一個有缺點的人在過日子 From Note: https://goo.gl/ScG4Hc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1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3 小時前
1
彼得潘 確實有人說戀愛前期,你所看見的對方是自己的投射!
1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7 天前
1
無意冒犯 這個說法痛擊了我兩次:一人中風 全家發瘋。 家裡隔十年胞兄和家母都因出血性中風半癱 出院後都安排復健課程 很遺憾都以坐輪椅告終 可能腦部傷害太嚴重以致運動或平衡機能喪失 也或許復健的身心痛苦讓人卻步 我親見胞兄面目猙獰扭曲的邁不出一小步 實在不忍。 昨天入睡前和老婆說了幾句話:無災無難(緬甸地震)無病無殃可能是世上最好的福報!
1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1
彼得潘 以下: 神經可塑性的證明 (圖 : 國衛院論壇2021)
1
「混沌少年時」中第三集的心理師與男主角的對談場景尤其引人注目,這種晤談技巧在台灣的司法精神鑑定中也有類似應用。臨床心理師透過測驗、觀察及晤談,提出心理衡鑑報告,協助釐清嫌犯的心理狀態。劇中,男主角試圖隱瞞犯案實情,但心理師巧妙地揭示了他的內在世界和犯罪心理。
Thumbnail
5/5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3/29
年輕時訂閱過“心靈”雜誌(主編:王溢嘉 老師)是偏向心理層面的好雜誌 涵括腦 身體 生心理 觀念甚至對愛情 性的剖析都非常到位 拜讀大作聊到心理醫師 當時雜誌也提到‘’嫌犯側寫‘’ 說是在案發現場觀察後和辦案人員聊幾句就能描述“可能”嫌犯的樣貌 性別 甚至膚色 身高和大約年紀和可能的國籍 還能素描出概略的長相和可能的犯罪動機。這太神奇讓我質疑 一如我對靈媒和寵物狗語師抱存疑態度 因為太離奇。 年歲漸增讓人寬容 不再較真 容許的灰色地帶越來越寬 他們說相信了才有奇蹟 也許吧 但我更相信奇蹟與我無緣就是! 翻拍 心靈雜誌74/7/15 49期 內頁條目: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9
1
彼得潘 心理側寫,psychological profiling 確實有這門技術,比較是從大數據得出的現在AI應該也做得
1
描述「愛情樹洞」FB社團成立的來龍去脈及使用方法。
Thumbnail
單親尋找愛情,需要考量年齡、個人條件與子女因素。年輕單親較重視感覺,年長單親較重視條件。公開擁有子女的時間點和對象的接受度,會影響戀情發展,也可能帶來「回春」般的體驗。文章提出三點建議:及早公開有子女事實,平衡個人與父母角色,保持教養子女的主導地位。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