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的話題新作《混沌少年時》(英文片名ADOLESCENCE,青春期的意思),劇情不狗血煽情,以真摯的影劇體驗,促使觀眾深入思考「惡」究竟是如何產生?如何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免於成為霸凌者,或是受害者?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以及演員真實細膩的演技,彷若紀錄片般引發對青少年霸凌和犯罪的關注。
四集合計四小時的篇幅,描繪一樁青少年謀殺案。
第一集、警探逮捕涉嫌謀殺的傑米.米勒,傑米究竟是不是凶手?
第二集、警探進入校園追查受害者凱蒂與凶手傑米的關係,帶出謀殺案的原因。
第三集、由心理學家揭開傑米殺人的動機與背後的成因。
第四集、回到傑米.米勒的家庭,運用大量的對話以及情境,探討13歲的少年如何變成了殺人凶手?
以下劇透分析劇情結構,請看過影劇再閱讀。
英劇開頭由警探切入,他接到兒子亞當不願去上學的電話,來電時間是早上六點,同事笑稱他真的很不想上學。此時,警探還不清楚亞當在校的處境。
警探接獲通報,趕往傑米.米勒的家,手持槍械的警察包圍米勒一家,被逮捕的傑米嚇得尿溼褲子,由父親協助更衣後帶上警車。
傑米被送至警局,警方問他要吃什麼早餐、需不需要公設律師、希望律師或爸媽陪同?鉅細靡遺描述少年犯被捕後的一切流程,包含拍照、裸身檢查、檢體採樣等,在這過程中,傑米的父親艾迪都還是相信兒子傑米是清白的,直到鐵證出現在眼前。
全劇使用多視角以及大量對照組,探究這起造成兩家悲劇的謀殺案件──
殺人犯「傑米」與警探之子「亞當」:
13歲的傑米和15歲的亞當同樣遭受霸凌,兩人同樣選擇隱忍,沒有告訴父母,也許是大人的介入沒辦法達到長期持續性的保護(從警探到校時,亞當依舊遭受同學嘲笑和霸凌,甚或凱蒂的好友潔德當著警探的面羞辱亞當,或如路過的老師制止,但霸凌並不會因此結束),以至於兩人都選擇獨自承受。
殺人犯「傑米的父親-艾迪」與「亞當的父親-巴斯科姆(警探)」:
一個是來不及阻止兒子鑄下大錯的父親,一個是因青少年謀殺案才得以意識到兒子所遭遇的霸凌困境。警探藉由兒子亞當的協助,得知受害者凱蒂在傑米的IG留言中隱藏的辱罵和嘲笑。警探問亞當有沒有遭受一樣的霸凌,亞當語帶保留地否認了。在第二集的最後,警探難得放下工作,將專注的焦點投向兒子,得到關愛的亞當,也許就能避免踏上傑米極端的人生走向。
「傑米的父親-艾迪」與「傑米」:
艾迪在兒子尚幼時就想訓練他踢足球打拳擊,希望他變得剛強,但擅長畫畫的傑米並不擅長,瘦弱的他只能當足球的守門員。當其他父親嘲笑傑米的笨拙時,艾迪不敢看他,此時的傑米是否感覺到敬愛的爸爸,在他需要的時候可能無法拯救他。那個當下,艾迪就像是另一個被霸凌的人,而當傑米遭遇同學的取笑、肉體與精神的霸凌時,他是否因此選擇不向大人求助?當傑米他痛苦時,網路成了新的精神支柱(網路正是傑米性格轉為暴戾,而爸媽難以監督、不易保護到孩子的範圍)。
艾迪說他怎麼能知道孩子躲在房間時都看了什麼,他只不過是要找健身的影片就出現了物化女性的影片,他如何控管孩子從網路上看了什麼?吸收了什麼?尤其孩子在成長的敏感時期,以為讓孩子保有隱私是對的,以為孩子很安全。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讓青少年保有隱私和安全,兩者究竟如何達到平衡?
另一點值得探究的差異是環境,艾迪同樣13歲的時候,在學校舞會耍寶,同學都當他是開心果,而他也在那時和傑米的媽媽交往,和被同學霸凌、恥笑是非自願獨身的傑米,處境截然不同。
「傑米」與姐姐「麗莎」:
同樣爸媽生下的孩子,也許因為性別上的社會期待不同、同儕相處模式不同、外貌、接觸的媒體、學習表現等因素,導致弟弟被霸凌,但姐姐沒有的兩種狀態(但後來麗莎因弟弟殺人,遭受霸凌)。另一個值得討論的是米勒一家爸媽的相處模式。爸爸艾迪平時溫和,但偶爾脾氣暴躁,難以自制,而媽媽曼達習慣隱忍,心裡難受仍擦乾眼淚,為了讓家人開心。劇中也提到了,艾迪的性格可能與其父嚴厲體罰的教育有關,即使他不會複製父親的教育方式,但可能受其影響,出現火爆的脾氣。
爸媽的個性分別展現在傑米和麗莎身上,傑米遭受長期霸凌後性格豹變,變得暴躁凶殘。麗莎則是偏向順應他人的忍讓性格,例如她發現車子被噴上咒罵的字眼時,第一反應是向爸爸道歉,不希望他的生日難過,同時在最初媽媽關心她學校狀況時,她也選擇隱瞞,到故事的最後才坦承自己因為弟弟而遭受霸凌。
父母眼中「純真的兒子」與「殺人犯」:
如同第三集裡傑米一再避免碰觸凱蒂已被自己殺死的事實,他的家人也難以置信自己的孩子/手足會犯下凶殘的謀殺案。那個被警方逮捕時,嚇得尿溼褲子的少年,站在心理學家的面前,呈現冷酷、暴戾的一面。面對女性更是示圖展現自己的掌控權,多次展現識破心理學家提問意圖的超齡姿態,粗暴強硬的態度,將氣勢凌駕於大人之上。當心理學家提及其父艾迪時,傑米的反應特別暴躁,也許是出自想保護父親,不想將罪責歸咎到父親身上。
到了第四集,傑米父親艾迪的生日當天。夫妻感情融洽,餐桌上只有三人的盤子艾迪收到來自父親和繼母的信,信中還有一張5塊錢紙鈔。艾迪已經50歲了,父親恐怕仍將他視為一個孩子。此外,還有一封來自傑米的信,是從監獄寄來的,傑米畫了父親的素描,祝賀他生日。
和平的景象在傑米的姐姐麗莎發現父親的愛車遭人噴漆後被打亂,噴漆寫下與謀殺案毫無關聯的字眼,成為眾矢之的米勒家,儼然成為大眾無的放矢的攻擊對象。艾迪氣憤又暴躁,決心要立刻除掉噴漆,妻子和女兒一開始不願意,但還是配合艾迪。從這裡多少可以看出平時溫和的艾迪性情火爆的一面,家人習慣順應他,因此並未產生巨大的衝突。一家和樂搭車前往五金行,艾迪暴躁的脾氣被溫柔正向的妻子曼達撫平,三人討論著要去電影院看電影。
然而,艾迪的好心情沒有持續太久,抵達五金行,五金行店員認出艾迪是殺人犯傑米的父親,還表示自己支持傑米,暗指凱蒂的死是罪有應得。艾迪受不了店員極端的發言,匆匆買了油漆結帳,女兒妻子見到他都表示有人一直盯著自己看(樂觀的曼達當下似乎沒意識到自己被認出)。艾迪踏出五金行又見到噴漆的犯人,犯人也是青少年,艾迪暴跳如雷,拎著少年的領口斥罵,嚇壞四周群眾。他一怒之下,將油漆潑灑在噴漆上,愛車更顯淒慘。五金行警衛的罵聲,以及眾人指責的眼神顯示了米勒一家的困境───他們也是謀殺案的受害者。
回家途中,傑米打給艾迪,告訴他自己打算認罪。回到家,艾迪與曼達討論著傑米犯下的重罪,兩人都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但又想起諮商師告訴他們不該因為傑米犯下的罪自責。麗莎打扮漂亮出現在主臥室,試圖逗父母開心。曼達和麗莎離開主臥房,艾迪獨自前往傑米的房間,那是事發後曼達與麗莎不敢踏入的空間。傑米的小熊(代表著爸媽眼中傑米的純真形象)還留在床上,艾迪幫小熊蓋好被子,彷彿對著傑米說話般,向他道歉,沒能好好保護他,使他犯下無法挽回的過錯。
即便是正常的溫馨家庭,青少年面對掙脫不了的成長困境,仍可能轉身成為凶殘的殺人凶手。傑米的故事如同眾多校園槍案、凶殺案,很多是被逼到絕境的受害者成為加害者。隨著時代進步,資訊飛快傳遞流通,如五金行店員一人代表了仇女的網路團體,支持殺人犯傑米,古怪的言論暗示社會存在的仇恨輿論,同時網路的興盛,令米勒一家無法逃離大眾的目光。
追根究柢,除了犯下凶殘謀殺案的傑米,究竟誰該為這起謀殺案負起責任?其實從第三集傑米與心理學家的談話清楚解釋傑米與凱蒂的關係,謀殺案的起因來自連環的霸凌:費吉特向心儀他的凱蒂要了裸照,並透過網路媒體將裸照散播全校,事發後傑米想約凱蒂約會,卻被羞辱一番,此後凱蒂在傑米的IG貼文留下各種隱含羞辱的符號,嘲笑他是非自願獨身(女性不會選擇的那80%的男性,劇中表示是由網紅帶起的流行語)。費吉特迫害凱蒂,透過網路散播她的裸照;受害者凱蒂對同為被霸凌者的傑米的邀約感到憤怒,轉變為霸凌者,在網路上迫害傑米;傑米不滿凱蒂的侮辱,並殺害凱蒂。加害者與受害者身分重疊,複雜的校園環境,導致難以挽回的悲劇。
也許這齣劇想要表達的正是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與其獵巫,找凶手、撻伐凶手,更重要的是應當關注如何保護青少年免於傷害,以及如何在安全的社會環境成長,讓遺憾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