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言:對等關稅的歷史鏡像

2025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高舉關稅大旗,提出對主要貿易夥伴施加「對等關稅」:凡是對美國商品課徵高關稅者,美國將以相同稅率反制,甚至額外加碼。
這一政策不僅挑戰WTO多年來建立的多邊貿易秩序,也讓人聯想起歷史上那些曾以「保護本國利益」為名的關稅政策。本篇文章將聚焦於三個重要歷史時期:英國穀物法、19世紀後期的保護主義浪潮,以及美國1930年的史穆特-霍利關稅法,藉此理解保護主義的邏輯、後果,以及對當前政策的啟示。
📌 如果你也關心台灣自行車產業在此波「川普風暴」中的應對策略,歡迎回顧我先前的〈風暴來襲〉系列文章,從產業現場角度解析美中貿易新變局。🌾 英國穀物法:保護誰的利益?
19世紀初期,英國施行了備受爭議的穀物法(Corn Laws),這是一套為了保護地主利益而設的高關稅制度。1815年《進口法》規定,當國內小麥價格低於80先令時,禁止進口外國穀物,實質上形成市場壟斷,確保糧價維持在高位。
政策設計的出發點,是保護因戰後市場開放而受衝擊的農業收入。然而其副作用也顯而易見:
- 麵包價格上升,民眾生活成本增加
- 城市工人與製造業企業都深受其害
經濟學家李嘉圖等猛烈批評該政策,認為其抑制了工資壓低與出口競爭力。
1839年,工商資本家與工人聯手成立反穀物法同盟,進行近十年的政治遊說,終於在1846年促成穀物法廢除,開啟英國自由貿易的黃金年代。
正如 Bernstein 在《A Splendid Exchange》中所說:
「廉價穀物解放了英國的工業潛力」。
🏭 19世紀後期:歐洲與美國的保護主義回潮
自由貿易短暫盛行後,19世紀後期因經濟蕭條與全球競爭壓力加劇,歐洲與美國紛紛回頭擁抱保護主義。
主要政策與措施包括:
- 德國俾斯麥關稅法(1879):對工業品與農產品重徵高關稅,保護大農場與新興工業。
- 法國梅林關稅(1892):大幅提高農工產品關稅,以保護本地市場。
- 美國麥金利關稅(1890):將平均關稅拉高至近50%,為其後的工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保護主義的短期成果:
- 國內產業獲得庇護,避免失業潮
- 鼓勵內需市場擴張
但也伴隨以下代價:
- 消費者價格上升
- 出口產品受報復性關稅限制
- 全球貿易增長趨緩
Bernstein 引用統計指出:
1720到1998年,全球實質GDP年均增長1.5%,但實質貿易額增長2.7%
說明貿易擴張才是驅動經濟繁榮的主力。
📉 1930年代:史穆特-霍利法案與大蕭條的惡性循環
1929年美國股災後,為了挽救農業與工業,美國通過史穆特-霍利關稅法,將超過20,000項商品的進口稅率再提高20%,平均關稅逼近60%,創下歷史新高。
實施後的後果:
- 超過25國採取報復性關稅
- 全球貿易量在三年內下跌超過60%
- 美國出口大減,失業率飆升
這場災難促使美國在1934年轉向互惠談判,奠定戰後自由貿易體系的雛形。
正如當時1000多名經濟學家聯署反對所預言的:
「關稅不是藥方,而是毒藥」。
🧭 結語:歷史押韻,對等關稅會走老路嗎?
從英國穀物法的民怨四起,到史穆特-霍利關稅引爆全球貿易戰,歷史已一次又一次地示警:高關稅雖可短暫庇護特定產業,卻往往以更廣泛的社會代價收場。
2025年的「對等關稅」政策雖打著公平之名,但其單邊性與報復性設計,與歷史上那些失敗的保護主義政策有著驚人相似之處。
📢 喜歡這篇嗎?歡迎點擊收藏、留言討論,並追蹤本系列!
👉 下一篇將深入探討: 《關稅不是武器,是橋樑:GATT、雷根與自由貿易的黃金年代》
📎 **延伸閱讀推薦:**若你也好奇這場關稅風暴對台灣自行車產業造成什麼影響,歡迎參考我先前撰寫的系列專文〈風暴來襲〉,從產業端視角深入拆解挑戰與對策。
敬請期待,讓我們一起從歷史汲取貿易決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