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言:從貿易戰轉向共榮體制的歷史轉折

在第一篇中,我們回顧了19世紀至大蕭條前的保護主義浪潮,看見關稅常常是打著保護旗號卻引來全面衝擊的「雙輸政策」。那麼,全球貿易體系是如何從對抗轉向合作?自由貿易的基礎又是如何建立?
這篇文章聚焦於戰後的GATT體系建立,以及1980年代以來美國在雷根與老布希時期推動的自由貿易政策。我們將檢視這一段被譽為「貿易黃金年代」的關稅路線,如何為全球經濟創造榮景,同時也不忘揭示其中的矛盾與代價。
🌐 GATT體系:從瓦礫中建構自由貿易框架
二戰結束後,全球政治與經濟體系重建勢在必行。1947年簽署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是其中最關鍵的里程碑之一。這是一套旨在降低關稅、推動多邊貿易的制度安排,其核心精神是:
- 最惠國待遇:成員國不得歧視他國,給一國的優惠需普及其他成員
- 談判減讓:透過談判輪次逐步降低關稅與貿易障礙
GATT雖是臨時協定,但卻一路運作至1995年,為全球貿易秩序奠定基礎。1948年起,歷經八輪談判(如甘迺迪回合、東京回合、烏拉圭回合),全球平均工業品關稅從戰後約22%降至1990年代的5%左右。
GATT時期的貿易繁榮特徵:
- 1948–1973年間,全球經濟進入「黃金年代」,GDP與貿易額同步高速增長
- 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國家興起(亞洲四小龍即為代表)
- 美國、歐洲、日本形成強大的跨國企業與全球供應鏈網絡
Bernstein指出,自由貿易與技術進步(如貨櫃化)彼此強化,是推動現代全球化的雙引擎。
🇺🇸 雷根時期:自由貿易與選擇性保護的矛盾共存
1980年代的美國,面對來自日本、西歐的工業競爭壓力與巨額貿易逆差,雷根總統雖口頭支持自由市場,實際卻採取了「有限保護」政策。
雷根貿易政策的雙面性:
- ✊ 自由貿易承諾:
- 明言反對史穆特-霍利式關稅政策
- 呼籲減少全球貿易障礙,支持GATT進程
- 取消卡特時代部分進口配額(如鞋類)
- 🛡 策略性保護措施:
- 要求日本對美汽車出口實施「自願限制協議」(VER),推高美國汽車價格
- 對哈雷摩托車實施臨時高關稅,扶助其復甦
- 利用301條款對外國商品施壓,如對西班牙、加拿大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
短期影響:
- 保住汽車、鋼鐵等就業,安撫受全球化衝擊的地方選民
- 但也使消費者付出更高代價(如汽車平均售價上漲$1000)
雷根時期象徵著「公平貿易」口號取代單純自由主義:關稅不再是全面開放或全面保護的兩極,而是被用作談判與政治工具。
🤝 美加自由貿易協定與多邊架構擴張
雷根政府後期與加拿大簽署美加自由貿易協定(1988),為後來的NAFTA鋪路。老布希總統則在此基礎上與墨西哥談成三方協議,並支持推進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
這一階段的意義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