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萊因壺 岡嶋二人
先看了《克萊因壺》。
附帶一提,導讀的部分相當好看。將岡嶋二人這個日本推理小說界傳奇二人組的發跡故事說得頗為生動。從兩人的結識、如何動心起念寫起推理小說、如何持續不懈投入並終於獲獎出道,包括不同時期作品風格的變化、兩人各不相同的性格與專長、分工合作的寫作模式等等也多有描寫。
讓原本不認識他們的讀者如我看得興味盎然,也因此才去找了和《克萊因壺》並稱岡嶋二人"最高三傑作"的《然後,門被關上了》來看。(另一部是《99%诱拐》)。
《克萊因壺》這部作品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末,故事中設想的遊戲設備在當時算是相當超前。時至今日類似的題材(透過高科技進入一個最終虛實難分的情境)當然已有許多,在科幻設定上要再變出什麼太過新奇的創意也不容易了,因此重點大多更放在藉由虛實之間的辨證去探討比較深刻的主題,例如存在的意義、生命的本體是什麼等等之類的。
然而三十多年前的這部作品重點並不在此,岡嶋二人取用了"科幻"這個新奇的殻,但核心仍然是"推理"——或者說"本格推理"。
因而在懸疑奇異的氣氛中,情節推進的同時也埋下許多提示與伏筆。
主角穿梭往返虛實之間,看似只是又一部任由讀者自行解讀皆能成立的開放式情節,實則仔細推敲當中的蜘絲馬跡卻是環環相扣,邏輯嚴謹,不論讀者採用哪種解讀方式都得經過如數學般縝密的推理求證過程。
娛樂性足夠,但進入故事中段不免被過多零碎的線索搞得有些暈動轉向,在重複的事件上反覆琢磨也稍嫌枯燥。
此外人物行為動機有點牽強,科幻設定也不夠講究,不過這大概算是作者的某種特色了吧(以謎題設計為優先,人物和背景主要服務於謎題)。

然後,門被關上了 岡嶋二人
然後看了《然後,門被關上了》。
和網上對這部作品吹捧上天的諸多好評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讀完後的空虛失落。
看推理小說我並不擅長猜出兇手是誰,閱讀的樂趣很大部分來自書中主角在最後高潮戲為我登場解謎,指出誰才是真兇。
然而這部《然後,門被關上了》,就算再怎麼大意都很難不發現死者是在何時、如何被殺的,因為作者在敘述中根本就以一種幾近欲蓋彌彰、越描越黑的方式,直接說出來了啊!
實在太明顯了,於是後續我在幾個人物的對話推理過程中一直懷疑:那是不是作者刻意誤導而放出的煙霧彈啊?
答案揭曉,所謂結局的驚人反轉——沒有懸念就是這個呀!
好吧,如果暫且忽略這個,故事當中基於時間線的重建以及由此而來對兇手的推測及排除,這些過程還是很本格的(是不是只剩本格了呀?)。
幾個角色間的愛恨關係複雜,而成立基礎卻又如此薄弱,要因此採取這樣極端的行動實在匪夷所思。
死者的某種大小姐性格倒是描寫得相當傳神。
・《克萊因壺》《然後,門被關上了》
・作者:岡嶋二人
[看看其他推理]
・可能是推理界美女偵探的天花板?《屍人莊殺人事件》、《魔眼之匣殺人事件》
・該怎麼說呢?《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以為是這樣,結果是那樣:夕木春央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