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本名藤本弘)年輕時並非特別出色的畫家,甚至被認為畫風簡單、缺乏天賦。1951年,他17歲時與搭檔安孫子素雄(藤子不二雄Ⓐ)合作初期,作品屢屢失敗,經濟拮据到幾乎放棄漫畫夢想。然而,他堅持磨練自己的故事創作能力,並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18年後終於在1969年創作出《哆啦A夢》。這部作品後來成為全球現象,證明他通過與自我懷疑和天賦限制的長期奮鬥,超越了競爭激烈的漫畫界。
最近,網路上一窩蜂的出現GPT-4o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動漫照片,有人就說漫畫家沒得混了畢竟AI生成的照片又快又好。表面看起來好像是這樣,但是不要忽略了能感動人心的不只是畫風,還更是故事。換句話說,要怎麼呈現故事讓人心溫暖感動,還得靠人類的規劃。
AI沒什麼了不起舉例來說,你問AI今天過得怎樣?它的回答是這樣的:我是個AI,沒有“過日子”的概念,不過謝謝你的關心!很滑稽是吧?也許讀者會說為什麼要問AI這樣的問題。但正是這樣的問題證明它的無趣。對吧?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家人或朋友的回答讓自己覺得對方沒有“過日子”的概念,那會不會讓自己覺得,有沒有那樣的關係好像沒什麼差別?
也正是18年的挫折與奮鬥,造就了藤子·F·不二雄犀利的視角與說故事的能力。這種基於人生歷練的經驗,也是藤子·F·不二雄寶貴的人生資產與專利。這種和你我之間的差異,不僅是巨大,更是無可匹敵的競爭力。更不用說AI了。
AI能幫甚麼忙呢?
話說回來,AI能不能幫助我們養成這種競爭力呢? 個人是覺得可行的。問題是每個人的背景、經驗、價值觀都不同,AI無法在你不了解自己的狀況下提出可行的建議。舉例來說,我們去看醫生,通常只會說目前的毛病,醫生不會也無法分析造成目前毛病的原因。如果我們能說出自己對成因的判斷,也許某些醫生願意跟你分享他的看法,但也不見得讓你從此不生病。因為人體太複雜,影響的因素太多。連你自己都無法判斷跟怎麼做比較好。
人類的迷思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們學習新的技能或新的工具時,花了錢請老師、顧問,能不能期望老師、顧問幫我們解決問題? 很多人會認為自己花了錢當然就是希望老師、顧問解決問題。沒錯,如果你家裡的水管漏水,水電工會幫你解決你知道漏水和他知道漏水的地方。但是對於不知道的地方就沒辦法了。所以才會出現下一次的漏水,讓你以為他沒修好。如果你將小孩送到安親班,希望小孩功課變好,好像是理所當然的期望。安親班也認真負責的指導你的小孩寫功課,但是他的考試成績沒變好。所以你認為安親班沒教好。這些生活上常見的現象,您看出問題出在那裡嗎? 要怎麼解決?
人性本惡?
人類的本性幾千年來都沒改變,或許從有人類以來都沒改變。最有利的證據就是天主教的聖經。上面記錄的正是幾千年來人類幹過的壞事。您沒看錯,就是骯髒、見不得人的壞事。或許有人期望聖經應該記錄能幫助人的好事,但是正是壞事才讓我們得以反省、警醒。正如上面說過的水電工的例子,你知不知道哪裡漏水會影響他到底有沒有修好的結果;還有不只是讓小孩把功課寫好就等於考試成績會變好。其中的關鍵都在於自己,而非他人。如果自己的視角、態度沒有進步,那我們只是重複過著前人得生活,白走人生這一遭。更糟的是我們因為沒吸取歷史的教訓,生活過得比前人更糟,那麼打敗自己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更不用說AI了。
該問的問題
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問問AI,像自己這樣繼續生活下去,會跟歷史上那些人一樣? AI有好的回答,讓就證明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否則就能看清楚我們能做或是應該做甚麼樣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