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加百列號是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於1497年建造,總重120噸,船上配備 20 門大砲,是瓦斯科·達伽馬艦隊首次航行印度時的旗艦。
|其他三艘船
歷史學家一致認為該艦隊由四艘艦船組成,但對於艦艇名稱存在分歧。根據歷史描述說法,另外三艘船是:
- 聖拉斐爾號(São Rafael):聖加百列號的姊妹船,由同一建造商在同一時間、出於同一目的建造。其規模與聖加百列號相似。瓦斯科的兄弟保羅·達·伽馬擔任船長,其他人包括掌舵手若昂·德·科英布拉和抄寫員若昂·德·薩。
- 聖貝裡奧號(Bérrio):這艘帆船以其前主人的名字命名。僅掛有大三角帆,是護航隊中最小、速度最快的船隻,噸位為 50-90 噸。艦上人物包括:船長Nicolau Coelho、掌舵手Pedro Escobar和抄寫員 Álvaro de Braga。
- 聖米格爾號(São Miguel):一艘補給船,是一艘約110或200噸的帆船,船長為 Gonçalo Nunes。

「聖加百列號」位於右下角,這幅約1558年的繪圖也描繪了聖拉斐爾號(上)和聖米格爾號。
|搭載
探索隊的供給是基於航行將持續三年的預期;針對印度市場的商品也被帶了過來。這些商品包括洗臉盆、衣服、糖、蜂蜜、珊瑚、玻璃珠和小飾品,但無論品質或數量都不足以滿足其用途。每日的口糧為 1.5 磅餅乾、1 磅牛肉或 0.5 磅豬肉、2.5 品脫水、1.25 品脫葡萄酒(習慣用酒,也用於預防壞血病),外加 0.3 加侖醋和 0.6 加侖油,在齋戒日,肉類被米飯、魚或起司代替。其他物資包括麵粉、小扁豆、沙丁魚、李子、杏仁、大蒜、芥末、鹽、蜂蜜、糖。途中捕獲了新鮮的魚,並在港口補充了包括橙子(以防止壞血病)在內的補給。 這些船隻還運載了許多紀念石碑,即頂部有十字架的石柱,上面刻有葡萄牙印章,用作宣稱擁有土地的標誌。

聖加百列號,里斯本海事博物館的比例模型。
|作戰歷史
1497年7月8日,艦隊從里斯本附近的雷斯特洛出發。繞過好望角後,艦隊停泊在聖布拉斯灣(Aguada de São Brás),補給艦在此被拆解,船上物品分散到其他船隻上,三艘船繼續沿著非洲海岸向北航行,抵達東非的馬林迪。經過10個月零12天的航行,他們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抵達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卡利庫特港。 1499年7月10日,尼古拉·科埃略(Nicolau Coelho)指揮下的聖貝裡奧號抵達里斯本附近的卡斯卡伊斯 (Cascais) ,一個月後,若昂·德薩(João de Sá)指揮的聖加百列號在沒有伽馬的情況下抵達。伽馬在航行的最後一段時間離開了聖加百列號,並委託另一艘船將他和垂死的弟弟保羅送到亞速爾群島。
該船歷經兩年零兩天航行近24,000公里(13,000海浬),當穿越印度洋的返回航程就耗時三個多月,許多船員因壞血病而死亡。隨著船員人數的減少,聖拉斐爾號變得無人操作航行;該船在轉移船員和物資後在東非被燒毀。聖加百列號和聖貝裡奧號在佛得角群島附近遭遇風暴並失聯,當時兩艘船都出現漏水,狀況不佳而失蹤,從此歷史再也沒有該船的相關紀錄,瓦斯科·達伽馬則在1499年9月帶著少量交易品獨自返回葡萄牙。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