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軍艦】18世紀唯一四層火砲戰列艦 - 聖特立尼達號(聖三位一體號,176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聖特立尼達號有四層甲板,配備136門大砲。19世紀雕刻,藏於馬德里海軍博物館。

聖特立尼達號有四層甲板,配備136門大砲。19世紀雕刻,藏於馬德里海軍博物館。


聖特立尼達號(Santísima Trinidad)是一艘西班牙船,也叫做聖三位一體號,配備有116門大砲。1803年改革後,最初的火砲數量為136門,特拉法加海戰前夕,多帶了4門4磅榴彈砲,火砲數量增至140門,這表示其火砲總數為32門36磅炮,34門24磅炮,36門12磅炮,12門8磅炮,16門24磅榴彈砲,4門4磅炮和6門金剛砂炮。她是當時規模最大、裝備最精良的船隻,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艘擁有四層甲板的船隻。


她是當時最大的船,因此被暱稱為「海上埃斯科里亞爾號」,但在特拉法加海戰中失蹤。


船艦特徵

排水量:4902噸

容積總噸:2475 立方公尺

:59,535公尺(1769)

:16,091公尺 (1769)

甲板:交付時 3 層甲板,翻新後 4 層甲板

武器:120/140火砲,30門36磅火砲、32門24磅火砲、32門12磅火砲、22門8磅火砲、16門24磅榴彈砲、特拉法加火砲32門36磅火砲、34門24磅火砲、36門12磅火砲、18門8磅火砲、16門34磅榴彈砲、4門4磅榴彈砲

全體人員:交付時960人、聖維森特海戰1,105人、特拉法加海戰1,160人


聖特立尼達號改建為四層甲板之前的規劃圖(馬德里海軍博物館)

聖特立尼達號改建為四層甲板之前的規劃圖(馬德里海軍博物館)


設計和建造

作為比較,美國海軍於1837年建造了一艘搭載136門炮的四層甲板艦「賓夕法尼亞號」,法國海軍建造了一艘搭載120門砲的艦船,最初為三層甲板艦,後來擴大為四層甲板艦,名為「瓦爾米號」,英國海軍曾計劃但從未建造過170門火砲的戰列艦,其命名為「肯特公爵號」。 1687年至1853年間,西班牙無敵艦隊下水了237艘戰艦,每艘都是雙層甲板,配有50至80門大砲。 聖特立尼達號最初由愛爾蘭人設計。1767年11月他去世時,只留下了主船尾梁、用螺栓固定在導柱上的龍骨、雕刻的船首柱和船尾柱等工程輪廓。鑑於這種情況,伊格納西奧·穆蘭負責設計計劃、執行模板和描繪船舶。修建與防禦工作將由佩德羅·德·阿科斯塔指導。1769年10月,一艘經皇家下令命名為聖特立尼達號的船在哈瓦那的造船廠下水。


4層甲板的水線圖

4層甲板的水線圖


此外,木材也從聖赫羅尼莫鎮經由卡馬圭省(今佛羅裡達市)的維爾蒂恩特斯河口運送到哈瓦那。所用木材包括桃花心木、朱卡羅木和卡瓜伊蘭木等珍貴木材。 在公海上進行測試後,人們發現她有幾個缺陷,後來費羅爾和加的斯的造船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糾正。經過如此大的改裝,她成為世界上唯一一艘擁有四層甲板的船,特別成問題的是給一艘一直存在穩定性問題的船增加一層新甲板。因此人們開始質疑,建造一艘新船是否比反覆翻新更便宜,並對修復方法提出了質疑:

如果人們反思關於千里達聖蒂西瑪號的各種觀點,目的是使其更具抵抗力,那麼可以理解的是,他們並沒有盡到應有的努力,而且考慮到這艘船的原始成本以及為此目的而進行的反復工作和維修,她很可能是用黃金製成的,或者至少是用另一種更適合但價格低得多的新船製成的,而且毫不奇怪,當採取如此多昂貴的力量沒有人想到,不是像不加思索的那樣加長或嵌入並移動第四層甲板,而是在第三個甲板處切割它,將其從120的尺寸減小到90,而不是將其增加到130,這樣就不難實現好船,因為不可能透過所採用的手段實現它。


早年

這艘船從一開始就存在結構問題,必須在費羅爾和加的斯的軍火庫中解決。1770年4月13日,她從哈瓦那抵達維哥,經過近兩個月的旅程,她將繼續前往費羅爾,併計劃於5月15日抵達那裡。在軍械庫進行例行維護後,她與聖多明哥號格雷羅號一起進行了海上試驗,並於8月9日在副艦長佩德羅·岡薩雷斯·德卡斯特洪(Pedro González de Castejón)的指揮下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檢查後結束。1776年1月至6月期間,該船進行了改裝,並安裝了新的桅杆。1778年3月14日,該船進入費羅爾進行改裝,以解決影響下層炮甲板的結構問題,並在那裡停留了兩個星期。這些問題是由於她的傾斜點非常高並且阻礙了下層炮甲板在平靜海面上的使用。此後,他進行了測試以檢查結果,鑑於結果的持久性,她離開費羅爾前往加的斯的卡拉卡兵工廠,於1778年8月7日到達。

美國獨立戰爭

1779年6月23日,聖特立尼達號離開加的斯,加入資深海軍上將路易斯·科爾多瓦·科爾多瓦(Luis de Córdova y Córdova)的艦隊,該艦隊擁有42艘不同級別的戰艦;7月23日,她重新加入路易吉·尤率領的1779年的無敵艦隊。 當時,西班牙與法國一道向英國宣戰,支持北美殖民地進行獨立戰爭。聖特立尼達號是西班牙艦隊的旗艦,並於當年夏末參加了英吉利海峽的行動,值得注意的是她參與了普利茅斯南部的行動並於8月18日捕獲了熱心號(Ardent),這艘船最終被分配給法國。 1780年7月31日,她離開加的斯的基地,前往聖文森角海域巡邏。1780年8月9日,她參與了捕獲一支由55艘船組成的英國護航隊的行動,並於8月29日返回。1781年2月6日,她離開加的斯前往聖文森角海域巡邏,並於3月28日返回。5月1日,他離開加的斯,再次加入科爾多瓦海軍上將的艦隊,等待從哈瓦那趕來的索拉諾和博特海軍上將指揮的艦隊;但考慮到後者的拖延,決定在6月19日再次返回加的斯,等待事態發展。在這個基地,她加入了由22艘法國船組成的吉興和皮凱德拉莫特艦隊,並作為旗艦參與了當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的行動。7月23日,她從加的斯啟航巡邏馬翁地區水域(該地區不久前被法國-西班牙艦隊佔領),並經菲尼斯特雷前往英吉利海峽,8月15日抵達作戰區,9月23日結束任務,返回加的斯。 此時,聖特立尼達號必須再次改裝,換上新的銅整流罩並更換主桅杆,改裝工作從1781年10月5日持續到1782年4月15日。改裝工作從1781年10月5日持續到1782年4月15日。她與19艘補給船隊於7月8日在布列塔尼的韋桑島附近與皮克·德拉莫特的艦隊會合,該艦隊由九艘戰艦組成,並於9月5日返回加的斯。9日,她進入阿爾赫西拉斯港,作為參加9月13日直布羅陀圍城戰進攻的第一步。10月3日,她再次從加的斯起航,由海軍上將科爾多瓦指揮,率領著由46艘戰艦、2艘護衛艦和幾艘小型艦艇組成的艦隊。 1782年,他被編入地中海艦隊,並參加了1782年10月20日至21日的斯帕特爾角海戰,並於同月28日返回加的斯。戰爭結束和《巴黎條約》簽署後,她被安置在加的斯作為後備軍艦,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796年。


1797年2月14日,佩拉約王子號( Infante Don Pelayo)在聖文森特角戰役中營救聖特立尼達號。

1797年2月14日,佩拉約王子號( Infante Don Pelayo)在聖文森特角戰役中營救聖特立尼達號。


英西戰爭(1796-1802)

1797年2月14日,在西里亞科·塞瓦略斯(Ciriaco Ceballos)指揮的聖文森特角海戰中,該船桅杆折斷,在投降後,倖虧船長卡耶塔諾·巴爾德斯(Cayetano Valdés)指揮的佩拉約王子號向其提供援助,成功將其從英國軍隊俘獲,甚至威脅說,如果聖特立尼達號不重新升起投降旗,他們就向其開火。 佩拉約王子號將自己置於敵人的火力線之中,從而給其他西班牙船隻加入的時間並趕往同一地點提供了掩護,迫使英國軍隊撤退。 2月16日,一支停泊在葡萄牙拉各斯灣的英國艦隊發現了飽受戰鬥摧殘的聖特立尼達號。面對捕捉西班牙船隻的可能性,海軍上將約翰·傑維斯派遣護衛艦綠寶石號(HMS Emerald)、米涅夫號戰艦(HMS Minerve)、尼日爾號巡洋艦(HMS Niger),以及好公民號巡洋艦(Bonne Citoyenne)和單桅帆船烏鴉號(Raven)前往拉各斯搜尋並捕獲她,這些船中最大的一艘有38門火砲。 下午三點,這支小型艦隊發現了聖特立尼達號。2月20日,在聖文森特角東南方約80英里處,他未能捕獲她。2月28日,她再次遭到追擊,這次是一艘裝有32門砲的五級護衛艦「特爾普西科勒號」。她的指揮官理查德·鮑文在晚上7點偶然或有意地發現了聖特立尼達號。3月1日,她與聖特立尼達號對峙,沒有造成任何重大損失,但特爾普西科勒號仍然不斷騷擾聖特立尼達號,直到在埃斯帕特一號角附近,她遇到了部分西班牙艦隊才停止追擊。1797年3月3日,聖特立尼達號避開了英國艦隊,成功抵達加的斯。 從那時起,她又在1797年至1805年間在加的斯港作為後備艦,在1803年11月至12月期間再次出動,並於1805年6月再次投入使用,恰逢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爆發,站在法國一邊。


聖特立尼達號

聖特立尼達號


特拉法加海戰

1805年6月18日,她經過重新改裝並重新投入使用,並於10月19日在維爾納夫艦隊的指揮下離開。 在艦隊司令巴爾塔薩·伊達爾戈·德·西斯內羅斯(Baltasar Hidalgo de Cisneros)的命令下,弗朗西斯科·哈維爾·德·烏裡亞特·博爾哈(Francisco Javier de Uriarte y Borja)擔任旗艦指揮官,經過一場艱苦的戰鬥後,她被納爾遜多艘英國艦隻包圍,隨後放棄作戰,最後她被俘,船上有205人死亡,108人受傷。由於遭受風暴襲擊,該船狀況不佳,船體破碎,桅杆脫落,於1805年10月24日下午5點30分左右被英國人摧毀,地點位於加的斯以南約25或28英里處,船上大量傷員被擊中,他們遭到殘忍報復性的屠殺。該船正式歸英國所有僅兩天多的時間,威廉·凱利中尉被任命為指揮官,但由於船隻受損嚴重,他未能有效地使用該船,柯林伍德對她的沉沒進行瞭如下報告: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消滅加的斯和聖露西亞之間的囚犯。5點30分,我們收緊帆,不得不派木匠威廉斯中尉率領30名船員前往西班牙的四層甲板船聖特立尼達號去摧毀她。」


作為西班牙海上力量的象徵,她的火砲被拆除並安裝在位於聖費爾南多(加的斯)海軍士官學校的傑出水手館的入口處。 有可能她的殘骸是在2009年西班牙海軍測試新型側掃聲納時偶然發現的。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avatar-img
6.0K會員
834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聖文生角海戰(Battle of Cape St Vincent)發生於1797年2月14日,當日英國皇家海軍艦隊在約翰·查維斯爵士(Sir John Jervis,後為聖文生伯爵)指揮下,於葡萄牙聖文生角對開海域,擊敗規模更大、由何塞·德·科爾多瓦統率的西班牙艦隊。
特拉法加海戰,也譯作特拉法爾加海戰,1803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英國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再次爆發戰爭,拿破崙計劃進軍英國本土,為牽制住強大的英國海軍。
岡依沙瓦號(波斯語/印度斯坦語:Ganj-i-Sawai,英語:超越寶藏,通常英語化為Gunsway)是一艘屬於蒙兀兒王朝的巨型武裝甘賈單桅帆船(貿易船),滿載排水量可達1500-1600噸,配備62門火砲和4、500名衛兵。
和睦號(Amity)是一艘單桅船,重約70噸,配有8門砲和46名船員,在1692年由百慕達的投資者提供給托馬斯·圖作為私掠船。1696年改裝為雙桅船。
亨利·埃弗里(Henry Every、Henry Avery;1653年8月20日—?),有時又叫傑克·埃弗里(Jack Avery)、約翰·埃弗里(John Avery),此外還用過化名Benjamin Bridgeman、Long Ben等,是一位著名的17世紀英國海盜,是少數逃脫絞刑的海盜。
朴茨茅斯冒險號是一艘6砲三桅帆船,重量約90噸,有60名船員,由海盜約瑟夫·法魯指揮參與了對蒙兀兒帝國船隊的劫掠。約瑟夫法羅是來自羅德島州紐波特的海盜,活躍於海盜黃金時代。
聖文生角海戰(Battle of Cape St Vincent)發生於1797年2月14日,當日英國皇家海軍艦隊在約翰·查維斯爵士(Sir John Jervis,後為聖文生伯爵)指揮下,於葡萄牙聖文生角對開海域,擊敗規模更大、由何塞·德·科爾多瓦統率的西班牙艦隊。
特拉法加海戰,也譯作特拉法爾加海戰,1803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英國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再次爆發戰爭,拿破崙計劃進軍英國本土,為牽制住強大的英國海軍。
岡依沙瓦號(波斯語/印度斯坦語:Ganj-i-Sawai,英語:超越寶藏,通常英語化為Gunsway)是一艘屬於蒙兀兒王朝的巨型武裝甘賈單桅帆船(貿易船),滿載排水量可達1500-1600噸,配備62門火砲和4、500名衛兵。
和睦號(Amity)是一艘單桅船,重約70噸,配有8門砲和46名船員,在1692年由百慕達的投資者提供給托馬斯·圖作為私掠船。1696年改裝為雙桅船。
亨利·埃弗里(Henry Every、Henry Avery;1653年8月20日—?),有時又叫傑克·埃弗里(Jack Avery)、約翰·埃弗里(John Avery),此外還用過化名Benjamin Bridgeman、Long Ben等,是一位著名的17世紀英國海盜,是少數逃脫絞刑的海盜。
朴茨茅斯冒險號是一艘6砲三桅帆船,重量約90噸,有60名船員,由海盜約瑟夫·法魯指揮參與了對蒙兀兒帝國船隊的劫掠。約瑟夫法羅是來自羅德島州紐波特的海盜,活躍於海盜黃金時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加斯科涅號戰艦是法國海軍黎胥留級戰艦的4號艦,該艦的命名來自法國西南部行省加斯科涅,該艦的建造計劃出自法國海軍1938年補充計劃:由於1937年義大利再度追加了兩艘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的建造計劃,法國決定採取對等措施,追加兩艘黎胥留級戰艦的建造以保證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平衡。
Thumbnail
亞特蘭大級首艦亞特蘭大號(USS Atlanta CL-51)於1940年4月22日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和妹妹聖胡安同一天生日),1941年12月24日竣工,1941年9月竣工後,亞特蘭大號開始進行海試,直到1942年的3月底才完成所有的訓練和測試,正式開始執行作戰任務。
Thumbnail
聖地牙哥號輕巡洋艦(英文:CL53 San Diego),是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的3號艦,聖地牙哥號及其姊妹艦聖胡安號都由伯利恆昆西昆船廠負責建造,由於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美國海軍自1936年10月開工建造聖路易斯號後,直到1940年4月沒有開建一艘巡洋艦,這個時期長達40個月。
Thumbnail
一艘配備強大火砲和魚雷武器的高速戰艦。該艦以 1910 年代製定的項目為基礎,繼承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包括在砲台中安裝反水雷砲,這艘戰艦的特點是其數量不多但精確的主砲,她擁有四座410毫米主炮及射程優良的魚雷發射器。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風帆時代的戰列艦,指從十七世紀起在海上擔任主力作戰的武裝艦船,1840年前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的風帆戰艦,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裝彈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
Thumbnail
英國海軍根據戰鬥力的大小將其大型軍艦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第二、第三級軍艦上至少有64門重炮,這三級軍艦稱之為戰列艦,其主要任務是編成海軍戰鬥縱隊,進行大規模艦隊炮戰,第四、第五、第六級是一些較小的軍艦。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
Thumbnail
加斯科涅號戰艦是法國海軍黎胥留級戰艦的4號艦,該艦的命名來自法國西南部行省加斯科涅,該艦的建造計劃出自法國海軍1938年補充計劃:由於1937年義大利再度追加了兩艘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艦的建造計劃,法國決定採取對等措施,追加兩艘黎胥留級戰艦的建造以保證地中海的軍事存在平衡。
Thumbnail
亞特蘭大級首艦亞特蘭大號(USS Atlanta CL-51)於1940年4月22日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和妹妹聖胡安同一天生日),1941年12月24日竣工,1941年9月竣工後,亞特蘭大號開始進行海試,直到1942年的3月底才完成所有的訓練和測試,正式開始執行作戰任務。
Thumbnail
聖地牙哥號輕巡洋艦(英文:CL53 San Diego),是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的3號艦,聖地牙哥號及其姊妹艦聖胡安號都由伯利恆昆西昆船廠負責建造,由於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美國海軍自1936年10月開工建造聖路易斯號後,直到1940年4月沒有開建一艘巡洋艦,這個時期長達40個月。
Thumbnail
一艘配備強大火砲和魚雷武器的高速戰艦。該艦以 1910 年代製定的項目為基礎,繼承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包括在砲台中安裝反水雷砲,這艘戰艦的特點是其數量不多但精確的主砲,她擁有四座410毫米主炮及射程優良的魚雷發射器。
Thumbnail
1930年代中期,安薩爾多義大利公司設計了一個重型巡洋艦項目,該計劃提供給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義大利造船公司為其他有需求的國家設計計畫是很普遍的做法,而蘇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籌備組建蘇維埃聯盟級戰艦。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風帆時代的戰列艦,指從十七世紀起在海上擔任主力作戰的武裝艦船,1840年前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的風帆戰艦,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裝彈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
Thumbnail
英國海軍根據戰鬥力的大小將其大型軍艦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第二、第三級軍艦上至少有64門重炮,這三級軍艦稱之為戰列艦,其主要任務是編成海軍戰鬥縱隊,進行大規模艦隊炮戰,第四、第五、第六級是一些較小的軍艦。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