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我們不可否認會受到「新聞媒體字詞所塑造的氛圍影響」,對於「朝令夕改、內鬥、言論自由受限或層出不窮的霸凌事件」,總讓人感受到「社會持續不停的變動,而且開始往『不喜歡』的氛圍移動,人人自危」。這種焦慮或恐懼會讓人無法「慢慢來而衝動行事」,當時開始定期定額的「複委託」,就是在自以為理性,但略帶衝動的情緒下開始的。很不想這麼說,但「當人感受到些許的危機感」時,才能下定決心或衝動地做出改變,現在開始動盪的國內外局勢就是「那個危機」。但即使略帶衝動開啟的「定期定額複委託」,也必須確保一件事,「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什麼意思?若「血本無歸」,仍是少量金額且可以承受的範圍,不會影響生活的穩定性。若「血本無歸」,不會影響生活的穩定性。若「血本無歸」,不會影響生活的穩定性。因為很重要,所以再三強調。
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時,不知不覺使用「台灣股市習以為常的思維,思考國外的情況,如美國」,什麼意思?投資標的的選擇傾向,自己熟悉的、長年相對穩健、對於犯錯事件勇於承擔(該修正、該道歉都會立即處理公關危機者),以及每季配息的公司。請容許我保留名稱,因為這裡不是在「報明牌」,網路上已經有太多相關資料。別人說的、做的,都不如自己實際操作一次。「財經節目或專家」說得或許可以成為我們懵懂階段,嘗試找投資標的的參考,經過一次次少量實驗以後,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股票類型或處理股票的作法,比如「配息的方式比較喜歡年配、半年配、季配、月配」的做法,「月配」對我而言,「是三不五時就有人丟Line訊息給我,覺得麻煩且有壓力」;「年或半年配」則是「曾吃過年配金融股的虧,等待半年多的時間,董事會宣布不配息或少配息」;「季配」比較適合現階段在摸索股票的自己。習慣「等配息的自己」,就把台股配息的習慣,沿用至選擇美股標的,這就是問題,怎麼說呢?
剛開始接觸美股股市時,沒有經驗而非常害怕失敗或虧損,總想著「配息最重要」。當時的心態不能說「正確,但情有可原」。對我而言,謹慎的心態和習慣最重要,但當時只是粗淺地了解操作規則和步驟,並沒有認真看待或學習美股的專業。直到現在,看清楚「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在哪裡,不想說「早知道」這三個字,一方面覺得「否定曾經勇敢嘗試的自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想看透很多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回到主題,當把台股思維延續到選擇配息的美股公司時,就出現bug,也才清楚解答「當初不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選擇不配息的美股?」因為非美國境內人士(簡單說,只要沒有美國籍,都歸屬於「非境內人士」)投資有股利的美國上市上櫃公司,投資所得原則上都要扣30%的稅。相反地,債券所得可能不繳稅或低於30%的稅;賺取美股的價差,則美國不會扣稅。什麼!!!!!!
若大資本「定期定額複委託」,交易的手續費相對比較少、股利多扣30%的稅仍是可觀的。但反觀自己,少少的資金,少少的獲利又被30%的稅,在投資心酸的嗎?難怪,「波克夏」等知名大公司都不配息!忍不住問自己:「若從『結果論』或『投資成敗來論定』,確實很心酸;但就『學習過程』而言,股神巴菲特都不敢說『自己的投資穩賺不賠』,何必用這麼艱難的門檻要求自己,遑論當初嘗試『定期定額的複委託』,除了『心理感受到危機』外,也是想趁這個機會多接觸股市的不同面向。事過境遷,至少後面『多接觸和認識股市』這個小目標有達到,以及『忠實記錄自己走過的一個坑,相信後面還會有陸陸續續不同的坑......不是,是『學習』!」
另外的小叮嚀:美股賺價差,雖然美國不扣稅但台灣高所得的話,可能還是會扣到稅,詳細請看「置頂的兩個影片」,提及美股所得在美國和台灣稅務的內容。但小資的我們根據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免稅的金額範圍挺高的,即財政部北區國稅局的「個人投資海外如有所得,請留意申報基本所得額」,海外所得合計數達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且個人基本所得額合計超過670萬元(113年度起,免稅額調高為750萬元)者,應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申報及繳納基本稅額。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投資結果」的成敗誰都不敢說(「詐騙」除外),但每個投資階段都有不同風景,不多想,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