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在網頁左側,小小字,點一下就可以看到嘍!)
當股市來回震盪時,關稅暫緩之際,讓我開始思考「想有穩定被動收入,但又不想情緒因為股市跌宕或前景不明而起起落落」,該怎麼辦?或許多認識金融世界的紛紛擾擾,可以讓自己找到相對適合的因應策略。在股市跌宕的起伏中不投資股票,是一種選擇;但永遠不碰觸股票市場,對於一般想增加額外「被動收入」的我們,並不容易。曾有長輩堅守存款,絕不碰觸股票,但百萬的資產總是被通膨不知不覺地或慢慢地蠶食。小時候的幸福,科學麵和茶葉蛋隨著年紀增長,價格也逐漸生長,通膨變得非常有感。所以,「不投資都不行,因為銀行利息打不過通貨膨脹的速度」,人蔘好難?!剛開始對於「複委託」毫無認識,但動盪的世界趨勢和不安定的社會氛圍,「分散風險」四個字總在心中叮噹響,明明資產極極極為有限。小老百姓的「安穩」開始變得有點艱難,但不管怎麼樣,總是先試試看再說。「無全職而只有微薄兼職的我」在開設複委託的時候,開始遇到關卡。他們不是針對無業者,而是針對沒有足夠擔保和沒有明確收入來源的群眾,因為詐騙案件實在過於猖狂(比如「細思極恐的詐騙手法,你以為的小事,一點都不是?或「一如往常瀏覽新聞時,突然發現信用卡資訊被洩漏的風險,會怎麼做?」),銀行稍有不慎就會被金管會盯住或罰款,銀行也很為難。總而言之,終於順利完成「複委託」。但當時對於「複委託」根本不熟悉,只知道操作步驟,現在想想實在是「無知者無畏」,事後想想都為自己捏把冷汗。原來「複委託」的選擇還有這麼多小秘密,主要根據置頂影片的內容作確認、免扣繳30%稅款和海外股利所得的扣稅議題,逐項說明。這是為自己和其他從零學習的股市和認識金融市場設置的沙龍題目,一起學習和前進吧!
1.了解複委託可以投資的國家
常見的國家有「美國、日本、香港、中國大陸或英國」,對於資金有限或銀行帳戶數量有限的我們,「選擇自己信任的帳戶、了解的國家或資訊相對透明公開」可能是比較重要的。若大家的目標跟我類似「在於穩穩地累積資產,抗通膨」,而不是想著賺著最棒的股票收入,或已經有大量資產可以投資高價股或資產分配,或許把資金投入在自己相對熟悉的台股、美股或其他國家的公司中,它們的股價是自己可以負擔的(不是一股/一手就要花掉自己大半的積蓄或要累積很久才能買一股/一手的狀況)沒有辦法大富大貴,但至少可以抗通膨和慢慢累積。成效要慢慢累積這件事情,真的很不符合「快狠準」的社會節奏,但絕大的成就或明顯有感的資產就必須得經過這個歷程。想有個具體的銀行分析表格,可以上ChatGPT或Deepseek,輸入「請製作表格,分析目前台灣銀行各家可投資的複委託國家」,但資料的真偽,仍得靠我們逐一查證。
2.複委託不能享有股東權利
對於投資台灣公司的小股民而言,參加股東大會後領取股東紀念品是,「生活的小確性」。甚至常有買一股就可以領取股東紀念品,例如:台肥送出「胺基酸深層潔顏慕斯+玻尿酸保濕潤澤化妝水禮盒」,想領取股東紀念品的投資人,最晚需在4月9日前買進台肥股票,且「一股就寄單」,持股不限股數,皆發放紀念品。但對於投資美國或其他國家的上市上櫃公司,一旦用複委託就沒有辦法看到相關訊息嗎?除了滿天飛的股市新聞,還有其他方式嗎?有的,即使完全外行如我,可以善用ChatGPT或Deepseek,以美國為例,輸入「美股財報或股東消息,在哪些網站可以看到公開資訊?」。但全部都是外文如英文,該怎麼辦?直接問ChatGPT或Deepseek,至少會得到 DeepL Pro或Google翻譯等網站。以後實際使用以後,再跟大家分享!不需要過於擔心或陷入「只能付費或在事後才能知道」的迷思中。
3.注意「複委託」可委託的投資標的
這件事情在我開始接觸「複委託」的時候,就立馬發現,怎麼說?因為當資訊紛雜時,就想說「輸入不同的股票代號試試看」,搜尋結果可能出現「沒有這支股票」或「超出我可以承受的風險範圍提示」,整個畫面跳掉。原本還糊里糊塗,不明白。但看到置頂影片提及「複委託不能投資槓桿性或高風險的商品」,可以視為限制,但也可以視為保護。至少對於剛接觸複委託,不知道各個股票風險時,可以避免我們誤觸地雷,只是可以選擇的標的就相對有限,只能說「對新手友善」。
4.「複委託」的手續費
目前因為是「試驗性質的投資」,剛嘗試小額的定期(30元美金起跳)定額,手續費的問題還沒有實際接觸到,但「定期定額」和「一次性買賣」的手續費肯定有差別,各家銀行間存些微的差異,共通點是「定期定額」的手續費絕對低於「一次性買賣」,屬於「沒有或最低手續費(1美元起)」。懇請有經驗者分享,謝謝!
5.注意複委託交割銀行帳簿所使用的幣別
目前有台幣或外幣,自己的經驗是「銀行自己就規定必須使用外幣交割」,沒有選擇的情況,銀行間應該會差異。若使用外幣交割,通常會在「銀行有讓分匯兌、台幣相對升值」的情況下進行,因為「匯率」的高低,讓小資的我很有感,能省則省,比如「永豐銀行週三匯元日,換匯減分優惠」。只是問了Deepseek「為什麼換匯都是減分優惠」時,才知道換匯每天會有價差,但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匯率是一般個人,中等價差」,還沾沾自喜,但因為換匯還要開一個外幣帳戶,手續有點麻煩!就先這樣操作,換匯時盡量累積大筆金額,或盡可能等台幣升值(不知道川普的劇本,但他如果想要得到更多利益,下一步可能就是要我們升值),能多一分是一分,平淡生活中的小確性。
6.了解海外國家股市交易規則,和7.沒有漲跌幅的限制
原來可以請營業員把不同國家的「交易時間、交易單位和交易規則」整理給我們,但「定期定額」並不需要營業員,所以,投資仍是得自己學習啊!至少我們可以詢問Deepseek「請問港股的交易時間、交易規則和交易單位是什麼?請詳細介紹。」其中,港股「一手」的股數會因為上市公司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例如:100股/手(如騰訊控股,00700)、500股/手(如港交所,00388)、1000股/手(如部分低價股)、2000股/手(如比亞迪股份,01211),跟我們習慣的「1張等於1000股」有很大的不同。又或者港股沒有「漲跌停幅度限制」 機制,但台股有。「入境隨俗」就是在進入股票市場前,先把規則熟悉才不會處處是驚嚇,如「1988年「郭婉容事件」:台灣股市史上首度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的風暴」。
8.特殊下單類別的複委託,和10.複委託無法用DRIP
目前在嘗試階段,沒有使用過。原來有下單一次就30天或半年的「長效單」,比如「美股下單教學:善用ANY、AON、觸價單、長效單,不熬夜也能輕鬆買!」母子單也是便利人們一次性下單,介紹如「想當沖卻沒空盯盤?「母子單」幫你監控市場+自動下單!|大戶投APP智慧單EP6-母子單」又或者是「期貨智慧單懶人包Ep5:三步驟設好「停損停利單」,自動化完美出場的好幫手!」這些真的很方便大家投資證券或期貨市場,目前仍是新手小白,仍停留在認識新知的階段。另一個DRIP(Dividend Reinvestment Plan,免費股息再投資計劃),光聽名詞很陌生,但類似「整存整付儲蓄存款」(剛開始一次存入本金,每個月產生的利息都會再滾入本金,所以會有複利效果,屆期後連本帶利一併提領)的定存方式。比如「永豐金證券:業界首家引進國外DRIP功能!」金融的世界真的只有我們想不到,而沒有做不到的事!
9.注意委託報價時間,和11.選擇有QI資格的證券商
「定期定額」根本沒有這個問題,只有每個月的什麼時候成為扣款日。目前不同銀行都有提供「即時日股或美股報價」,只要「簽署聲明書」就可以,例如:「國泰綜合證券或永豐金證券」。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或許現在免費,但未來可能出現潛在費用,不高但若用不到,何必多此一舉,比如長期投資者。另外,QI (英文: Qualified Intermediary)資格意思是作為一個符合資格的中介商,券商有QI資格就擁有協助辦理自動退稅的資格(詳細請看「複委託證券商有QI資格,投資美國市場有比較節稅嗎?」)選擇有QI資格的證券商並沒有節稅效果,該付的稅一毛都不少,只是下單時,不會先收30%預扣稅,但事後該扣的稅還是會扣。若買的ETF都是上市公司,預扣的30%就是必須要繳的稅;但ETF裡面包含有債券利息(例如有些債息是免稅),或者非美國股票股利,就不會收到30%的稅(可能15%~20%),多收的稅會在一段時間後退回。
11.「複委託」買美股免稅?所得超過百萬要扣稅?
當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想說:「什麼?居然要扣稅!」但後來才發現他少說一個條件,即「每一申報戶全年取得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香港、澳門來源所得等海外所得合計數達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且個人基本所得額合計超過670萬元(113年度起,免稅額調高為750萬元)者,應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申報及繳納基本稅額。」目前100萬是遙遠的目標,670萬元更是,但事情的真實性,還是得再查證。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通貨膨脹讓投資變得必須,怎麼找出適合自己的路,需要邊走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