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台灣股市下跌兩千點,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宣布對台灣商品課徵32%關稅。我一位工程顧問朋友在Line上傳訊問我:「這是不是代表我們的案子接下來會很難標?政府是不是也凍結預算了或或移走預算?」
我沒有馬上回答,因為我想得更遠。當大家都在看風險,我們應該看到機會的切口;當別人問「會不會變難做」,我們該問「可以先設計什麼」。
這篇文章,是給所有工程顧問、專業技術者、設計者與團隊主管的思維轉換指南。川普丟出的,不只是關稅,而是一道考題:你能不能在變局中,提出下一個被看見的方案?#國際趨勢:三種變化,三種風險,也是三種機會
第一,全球貿易邏輯正在重新洗牌。川普這一波關稅政策,背後是「重新定義公平」的談判語言。這代表,台灣出口導向產業會面臨稅務壓力,也代表只靠成本競爭的模式將遭遇挑戰。
第二,台灣政府祭出880億支持產業,背後也暗藏策略轉移。在公布的20項措施裡,明顯聚焦在「碳轉型」「供應鏈韌性」「智慧升級」。這對工程顧問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未來案源的預算,不再只是建設,而是「建設中的策略整合」。
第三,ESG與碳足跡不再只是良心或道德,而是國家發展戰略中「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的核心敲門磚。賴總統提出「台灣加1」的全球供應鏈戰略,不只是強化與美國的合作,未來凡未具備碳足跡報告的公共建設,或缺乏ESG策略的出口商品,將難以被國際市場接受。台灣要站穩腳步,工程顧問也必須站在國際準則的最前線,設計出符合未來市場、制度與戰略的新型提案。
愛因斯坦曾說:「我們無法用創造問題的同一種思維來解決它。」(出處:Albert Einstein, 引自《The New Quotable Einstein》)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顧問的角色也必須進化。
#顧問新角色:從投標者走向提案設計者
工程顧問的價值,過去常常被認為在技術能力與準時交付。但未來,更核心的價值將來自於:你能不能整合跨域知識,預判制度走向,並先一步把可行方案變成可以執行的原型。我們的角色不僅是適應者,更應該成為轉化者,善於將風險轉為機會,將外部壓力化為提案動能。
我們的角色將出現三種轉變:
一是成為「連結者」,協助政府與民間、地方與國際、美方與台灣之間,建立對話與資源交換的通道,讓產業與政策、本土與全球,產生協同效應。
二是成為「翻譯者」,把國際政策語言,如CBAM碳邊境調整、ESG稅制、供應鏈整佈,轉換為客戶能理解與執行的設計任務與案型結構,降低不確定性,提高行動效率。
三是成為「設計者」,從被動等待案子轉為主動設計方案。我們不只是接案,而是設計出讓政策願意投入、產業能夠參與、政府願意支持的跨域提案,真正做到化被動為主動、化危機為轉機。
#戰略節點的角色轉變:從應對者到設局者
參考梁寧在《真需求》第九章中對「戰略節點」的論述,她指出,強者與弱者的真正差別,不在於既有資源多寡,而在於誰能掌握主導權,主動設定問題並設計遊戲規則。強者從不在現有體系中爭利,而是創造新的場景,讓他人被迫進入由自己定義的邏輯裡。
對顧問業來說,這不再是等待任務的時代,而是必須走上「策略設計者」的舞台。我們若能提出具備跨域整合、政策連結、且可落地執行的模組型提案,就能從單一的執行者,晉升為設計場景、主導合作、重塑利益分配的發動者。這種主動設局的能力,正是在強者主導的政經風險中,少數能保有空間與影響力的實戰方式。
#設計範例:出口碳錢轉型快跑包
面對川普主導的高關稅與全球碳稅新制,我們正思考如何從台灣出發、布局全球。未來不只是單一廠區升級,而是整體區域產業鏈的韌性重組。我們提出一份可作為示範的模組型提案,主題是「出口碳錢轉型快跑包」。
這項提案專為出口導向產業設計,目的是協助企業降低碳足跡、取得美方稅制減免與綠色採購門票。其設計重點包括:碳盤查與透明揭露、低碳製程升級、導入再生水與節能設備、撰寫符合美規的ESG報告、以及串接AIT與在台美商合作網絡。
此案可透過貿易出口國際港區、科技園區或產業園區進行推動,並與政府「台灣加1」戰略呼應,協助企業根留台灣、進軍全球。同時,也能爭取880億補助方案中的節能、轉型、製造升級等資源,提升台灣顧問設計的國際價值。
這是一個不等補助才行動、而是預見補助與政策、主動設計與聯合提案的實踐範例。
這就是顧問價值重構的證明。不是等案來投,而是設計讓案子自動靠過來的提案力。
#我們可以做什麼:三項行動建議
第一,建立自己的國際政經觀察習慣。每週整理一則「國際政策 × 在地案型」的筆記,讓自己與團隊保持對趨勢的敏感度。
第二,啟動部門模組提案設計日。從模擬出口碳錢轉型、ESG製造專區、再生能源導入等主題,做出草案,讓提案不只是技術,而是整合語言與政策對話的能力。
第三,發起跨域對話場域。找財顧、法顧、能源顧問、地方首長、開發單位,一起共創一個可複製的案型範本。你會發現,案子不是談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
#當川普拋出危機,我們要提出可行的設計
關稅只是表面,真正的考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在風險中設計制度、在制度中設計場域、在場域中設計價值的能力?
工程顧問不是只能做圖,我們應該是那個能看懂世界改變的人,也是那個能提前把改變翻譯成提案語言,交到政府與企業手上的關鍵推手。
貝佐斯(Jeff Bezos)曾說,經常有人問他,未來10年有什麼事會改變。「幾乎沒有人問過我『未來10年有什麼事不會改變?』」
我們能確定的,是未來的不確定;但我們也能確定,我們的設計力、整合力與行動力,永遠是顧問價值中不會改變的核心。
未來會不會更難做?也許。但我們也能讓未來變得更好設計。
你,準備好下一份模組提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