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垂直指揮到平台協作,讓組織設計真正承接轉型策略
「策略之所以推不動,往往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組織沒設計好。」
—— 李吉仁,《轉型再成長》
🏗 成長的阻力,常常來自組織內部
在我從事工程顧問工作的這些年裡,參與過許多關於智慧建築、低碳設施、ESG系統導入的標案與專案,越來越常聽到一句話:
「我們公司也有這個想法,但目前推不動。」
原因不一,卻常常有共通點:
不是缺人、不是沒錢,而是組織設計沒跟上。
尤其當ESG規範與AI工具快速變動、業主期待更全面的智慧運維解決方案,工程顧問公司若還維持過去「技術部門接案、業務單打、支援靠熱情」的運作模式,反而會變成創新路上的絆腳石。
🚧 工程顧問轉型的三大結構性挑戰
根據我們團隊實際觀察與《轉型再成長》第七章的觀點,工程顧問產業面對轉型最常遇到的組織設計難題有三:
1️⃣ 結構仍是垂直分工,沒有水平協作節點
大多工程公司還是傳統部門制:設計、業務、專案各自為政。
但 ESG 案件通常橫跨「技術+資料+永續+業主關係」,沒有跨部門任務編組,協作靠人情,成功只能靠個人意志。
2️⃣ 組織運作沒有支撐策略的新流程
工程顧問的 DNA 是「專案制」,但 ESG 平台、AI運維工具這類創新服務,往往需要探索、試點、共創。
若缺乏支撐這些工作的 SOP、任務轉換流程與溝通機制,創新專案會變成下班後的加班案,最後不了了之。
3️⃣ 組織文化仍以「專案導向」為主,缺乏價值協作思維
ESG、AI、智慧運維不是單一專案的交付,而是創造客戶價值的新方式。
但在多數顧問公司中,KPI 仍以專案完成率與時程為導向,很少鼓勵成員站在客戶需求前端設計解決方案。
🔧 組織怎麼升級?三項工程顧問實務建議
我們實際協助數家工程顧問公司進行轉型時,整理出以下三項關鍵行動,能夠幫助組織從「想轉型」走向「能轉型」:
✅ 建議一|任務小組制+跨部門目標設計
以 ESG平台案為例,我們設計一個小型任務組,橫跨永續、資訊、客戶經理三個角色,不解編原本部門,而是多設一條任務軸線,給予明確目標與定期共識機制。
做法重點:
- 小組有主責窗口、定期回報節奏
- 各部門保留原編制,但支援時間可被量化
- 成員績效部分與團隊目標掛勾
✅ 建議二|流程再設計:探索 → 試點 → 轉化 SOP
工程顧問不習慣「做中學」,但創新必然要犯錯。
我們設計一個三階段專案流程,讓創新專案從「探索共識」開始,先行試點、檢討,再轉為制式 SOP。 這樣的做法能保留彈性,又逐步累積可複製流程。
✅ 建議三|文化轉向:建立容錯與價值故事制度
企業文化要轉,不靠口號,而靠設計。
我們幫一家公司設計「月度共學會」與「創新成果案例競賽」:
- 成員分享創新專案中的失敗經驗與客戶反饋
- 高層公開肯定有價值的提案,即使未獲標也被記功
文化轉變,是一場設計,不是一場講座。
🏗 案例分享:ESG資料平台轉型之路
這是一家中型工程顧問公司,原本主力為政府標案、碳排查驗與水資源模擬服務。面對產業競爭與 AI 新工具挑戰,他們決定嘗試開發「ESG資料平台」。
具體行動:
- 成立跨部門專案小組,橫跨資料工程、業務與氣候風險顧問
- 與大學研究中心合作,做 ESG 演算模型模組化
- 每月一次轉型共學,邀請外部顧問來 review 專案發展
一年後成果:
- 新平台協助兩家業主取得國際永續評等
- 獲得新創 ESG 專案約佔總營收的 20%
- 員工留任率上升,內部提案數量成長 2 倍
✉️ 結語:你的組織,準備好了嗎?
ESG 不只是報告,AI 不是工具而已,智慧運維也不只是硬體加感測器。
它們都是一次又一次對組織設計提出的新考驗。
當策略越來越前衛、工具越來越智能,我們更需要一套能承接未來、協作跨界、鼓勵實驗的組織設計。
📩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如何為你的工程顧問組織升級,
我誠摯邀請你參加我們的「組織設計診斷共創會議」,
我們一起幫你的組織,準備好迎接真正的轉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