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永續不是口號,而是組織的行動力
🌱 為什麼推動 ESG,總讓人心慌又混亂?
某次我參與一場大型工程公司的 ESG 對話工作坊,我提了一個問題:「請問各位,貴公司的 ESG 目標是什麼?」
現場超過一半的主管都沉默了。終於有位主管試著回答:「我們今年要完成碳盤查,還有 ESG 報告……吧?」語氣中透露出不確定與壓力。
這不是個案,而是多數企業正面臨的現實──上面喊永續,下面無頭緒;外面在轉型,裡面只在交差。
作為一位實務型講師與顧問,我過去自己團隊或協助過數家組織建立起「可執行、可追蹤、有產出的 ESG 策略藍圖」。今天這篇文章,正是要從我的實戰經驗出發,帶你一起從困境中出發,學會如何用「以終為始」的方式,建構屬於你組織的 ESG 行動地圖。
🧭 第一站:揭開常見的三大推動困境
你可能也有這些感受:
❶ 方向模糊:「我們到底要做哪一塊?」
有些公司只是聽說別人在做碳盤查、做綠電,就跟著做;但沒有自己的戰略目標,只求快快交出一份報告或成績。
❷ 行動混亂:「大家都很忙,沒人整合資源。」
ESG 涉及多部門:工程、採購、人資、資訊、行銷……誰負責整合?誰來協調時間與資源?往往成為協作災難。
❸ 成效不清:「做了很多,但不知道算不算成功。」
你交出了一份厚厚的報告,導入了幾個系統,但高層看不到效益、員工感受不到改變,永續變成一種壓力,而不是動力。
👉 解方不是再做更多專案,而是先有一張策略藍圖。
🔍 第二站:什麼是「以終為始」的 ESG 策略藍圖?
所謂「以終為始」,不是從執行者的角度思考,而是從「未來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組織」來回推該做什麼。
以我協助過的一個工程顧問公司為例,他們原本只是受政府要求,硬著頭皮交報告。但我們一起開了三場策略共創會議,從高層願景開始,建立出屬於他們的 ESG 策略軸線:
S:成為具備國際永續標準與數據治理能力的工程顧問品牌
再拆解成三條主軸(P):
- P1 能力建構:提升 ESG 資料整合與揭露能力
- P2 工程優化:設計導入低碳工法與循環材料標準作業流程
- P3 合作體系:建立與供應鏈的碳管理合作機制
每條主軸下都有具體任務(T)與衡量指標(Si):
- 完成 ESG 資料平台建置
- 3 個工程案導入碳盤查與低碳工法
- 每季舉辦一次供應商碳足跡共學會
這,就是屬於他們的 ESG 策略藍圖──不再是交差,而是轉型。
🛠 第三站:怎麼畫出屬於你們的藍圖?
我們採用的工具,是李吉仁教授提出的 5C × SPTSi 策略規劃模型:
📘 5C:從策略思維出發的五大面向
- Context:外部環境變化,產業趨勢是什麼?
- Change:我們需要在哪些領域改變什麼?
- Choice:要聚焦哪些主軸發展?
- Commitment:要投入哪些資源?
- Consistency:內部制度與文化如何對齊?
🔧 SPTSi:從策略到行動的五層架構
- S(策略軸線):從願景定義出關鍵目標
- P(關鍵路徑):規劃三大執行主軸
- T(戰術行動):每一主軸拆解具體任務
- Si(成功指標):設計成果衡量標準
- + Time + Accountable:對應期程與責任人
這些不是學術模型,而是我們在 ESG 顧問實務中,真的用來設計標案、規劃提案、引導策略共創的利器。
💡 第四站:有藍圖,成效才走得出來
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家工程公司嗎?在導入藍圖後的一年內,他們產出這些成果:
- 🌍 提出兩個跨部門 ESG 融合工程提案,得標金額提升 25%
- 📊 建立 ESG KPI 儀表板,高層可每月掌握進度
- 👷 員工參與度提升:80% 員工知道公司 ESG 主軸、50% 有實際貢獻紀錄
- 🤝 3 家供應商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碳管理合作
這不是做一百件小專案,而是做「對齊願景」的幾件大策略。
ESG 不是另加一層工作,而是讓你原本的工作更有價值、更具競爭力。
📣 終點也是起點:現在,是打造你策略藍圖的時候
你已經看見——
- 只做 ESG 報告,不會讓你贏得信任;
- 沒有藍圖的 ESG,只是做給別人看;
- 真正的轉型,從「以終為始」開始。
🎯 現在,我們邀請你參與一場「ESG 策略藍圖共創會議」:
- 👥 適合對象:ESG 推進單位主管、跨部門協作負責人、決策者
- 🧩 會議內容:3 小時策略對話 × 顧問共創藍圖 × 專案落地模擬
- 📅 可預約時間:先需求訪談,再採預約制
- 📍 地點/形式:可實體、可線上,依需求安排
📨 想參加嗎?請來信預約顧問診斷:esmond.ou@gmail.com
🧾 小結:
ESG 是一場長跑,但藍圖讓你不再迷路。
別再用報告應付要求,用策略帶領轉型。
👣 讓我們從「以終為始」,一起畫出屬於你的 ESG 行動藍圖。
(歡迎轉發本文給你關心的主管朋友,也許他們也正需要這一份行動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