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又在大地震,很多人連假日都抱著手機滑盤後走勢,臉色比股價還綠。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每次一賣,股市就開始漲?我是不是被針對了?」別懷疑,你不是被針對,你只是中了「情緒投資」的招。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川普掀起新一波關稅戰、全球市場動盪的此刻,怎麼不讓自己的投資情緒變成最大風險源。
市場像坐雲霄飛車?你不是一個人
近期川普丟出新一輪關稅制裁,市場像炸鍋一樣反應激烈,美股跳水、亞股跟跌、台股也慌成一團。一則推文就能讓整個金融圈神經緊繃,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市」。這時候,投資人常常腦內上演小劇場:
「快逃啊!要崩盤了!」 「不行,我要撿便宜進場!」 「我是不是應該重壓台積電?不然會錯過一波漲幅!」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念頭是來自你的分析,還是來自你快炸掉的小心臟?
情緒投資的真相:其實是大腦搞的鬼
我們的大腦其實非常不適合投資,尤其在市場波動劇烈時。當看到股價狂跌,腦中自動釋放「恐懼荷爾蒙」——腎上腺素;當看到別人賺錢,我們則會被「多巴胺」洗腦,以為自己也能成為下一個股神。
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見的認知偏誤:
- 從眾效應:大家都在賣,我也賣;大家在買,我怕錯過。
- 損失厭惡:寧可馬上賣掉賠錢股票,也不願繼續忍受看到虧損的痛。
- 短視近利:我們過度關注當下的波動,卻忘了投資是場長跑。
情緒不是壞事,但在市場裡,它會讓你像在地震中倒水,怎麼倒都歪。
川普的關稅戰:就是一根不定時引爆的神經
我們來快速複習一下:川普最近針對部分國家再度強硬喊話、宣布加徵關稅,讓供應鏈緊張,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將受波及。不只美股大跌,亞洲股市也「應聲倒地」。
在這種大環境下,情緒是最容易被點燃的。不誇張,有人甚至會因為「看新聞心跳加快」就按下賣出鍵。這就像你早上看到報紙寫「美中對抗升溫」,結果沒吃早餐就先賣股票——不是因為策略,是因為焦慮。
如何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試試這幾招心理學解法!
1. 比昨天的自己就好,別和股神比較
看別人報酬率 30%、50% 起跳,你可能覺得自己像個路人甲。但投資不是賽跑,是長途健走。試著把注意力從「他們賺多少」轉回「我今天是不是更了解市場?」這才是讓你進步的關鍵。
2. 冷靜五分鐘再操作
這不是老生常談,這是神經科學!當你深呼吸、把注意力拉回現在(例如:洗手、喝水、走一走),就能讓你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負責理性判斷的大腦區塊——重新掌權。
3. 建立SOP,讓操作有章可循
別讓每一次買賣都像在賭命。設定自己的進出場條件、停損點與獲利點,用系統化取代情緒化,讓你少後悔、多睡眠。
4. 市場動盪時,不如先沖杯茶
真的,不開玩笑。有時你覺得非操作不可的那瞬間,其實只是焦慮在搞事。這時候泡杯茶、聽首歌,回頭再看市場,你可能會感謝自己沒有衝動按下去。
給情緒波動大的你:3 種更適合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自認是「很容易跟著市場起伏心跳加快的人」,沒關係,並不是你不能投資,而是你可能需要一種更適合你個性的投資方式:
1. 定期定額 + ETF:懶人也能變投資高手
這個方法就像「自動存錢」,每月固定金額投入一個大盤型ETF(如台灣50、S&P500等),不管漲跌都持續投入,長期下來平均成本低、風險分散,自然不怕短期波動。
2. 價值型投資:買進好公司,長期陪跑
與其每天擔心股價起伏,不如學巴菲特:「找到好公司,買了就放著。」這種方式雖然短期沒有太大驚喜,但在市場動盪時卻能讓你更安心,因為你投資的是公司未來,而不是今天的情緒。
3. 智能投顧 or 資產配置:交給機器省腦力
如果你真的覺得市場太吵、太亂,不如讓AI或專業幫你配置投資組合。現在很多平台(如街口、富邦、永豐智能投顧等)都有自動分配資產功能,讓你「一次搞定分散風險」,人只要睡覺、機器幫你理財。
找到你的投資節奏,才能不慌不忙
你不一定要當「市場最快反應的人」,但你可以成為「最懂自己的人」。搞清楚你的情緒型人格,選擇對的工具,就能讓投資少一點焦慮、多一點睡眠品質(這才是真正的報酬率!)
總結:情緒會來,但你可以選擇不跟它跑
投資不是靠天氣預報,也不是比誰反應快,而是要比誰更能「在風浪中,穩穩握好方向盤」。市場永遠有風險,但情緒不該成為風險的放大器。
下次你想在恐慌中賣股,不妨先問自己:
「我是根據策略操作,還是被新聞嚇到了?」 記住,情緒只是來訪的旅人,不該變成掌舵的人。
📌 你也曾經情緒性操作嗎?
留言跟我分享你曾經因為情緒做出什麼投資決定?後悔了還是慶幸?
也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沙龍,每週一起用心理學拆解投資行為,讓自己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