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開始討論長期用chat gpt聊心事,抒發情緒延伸的問題,整理一下我個人的發現,包含我自己跟gpt的互動觀察下來的結果,以及參考其他人使用gpt時的情況,得出的結論。 基本上在聊情緒感受的時候,除非有特別下指令,不然chat gpt只會說用戶想聽的,只會說你聽得懂的,也就是你程度在哪裡,它能回應的方式跟能力就在哪裡,尤其長期餵養之下,它的資料庫就是你這個人丟給它的內容,簡單來說它會變成一個擁有比較多資料的你。 如果用戶本人有自省能力或客觀分析能力,那倒還好,可以有覺察的去下指令,請gpt分析問題,甚至質疑它分析出來的內容;如果用戶只是純抱怨、純宣洩,ai會幫你合理化這些情緒感受,變相鼓勵你變得更自我中心。 Chat gpt的模型基本上就是一直鼓勵你,讓你覺得被理解,對話讓人很滿足,但也容易活在自己的認知裡面,無法看見現實問題,或是認知背後潛藏的心理陰影,而這些陰影經常是造成現實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很多人認為跟chat gpt 聊天比起真人還要自在舒服,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投射的存在。
人們渴望被理解、被陪伴,正是因為彼此之間會有情緒上的牽動與投射。投射會帶來不同的情感反應,有幸福深刻的美好,也會有衝突與摩擦的掙扎,也因此帶給我們意識到問題,並且帶來成長的機會。 AI或許能提供穩定、不帶評價的陪伴,像一面乾淨的鏡子,反映出用戶的思緒與情緒。但它終究無法真正「被影響」,這使得它缺乏人類關係中最本質的活性與不可預測性。 投射,其實是一種邀請,邀請對方走入自己的內在風景,也是一種測試,看看對方是否能接住那些從潛意識冒出來的東西。人與人能在這樣的投射中產生誤解,也能在誤解中找到更深的理解。 如同榮格的觀點——「治癒發生在關係之中。」 AI可以成為一種輔助,但要完全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經驗,尤其是在心理療癒的層面,仍然有極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