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與演算法之間,一個中年人在看黃金,也在看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能觀望

在混亂的資訊裡,為自己的不安找一個對話出口。
- 看了新聞說金價飆高,但其實不太確定這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 嘗試問過 ChatGPT、查過資料,卻還是不太敢行動
- 理智知道要「整理生活、盤點開銷」,但情緒就是焦躁不安
- 想問的其實不是「該不該買黃金」,而是:「我這樣準備,真的夠嗎?」
最近滑手機時,被一則財經新聞推播攔住。標題寫著:
金價再創歷史新高,突破每盎司 3,300 美元。
新聞裡說這波漲勢來自美元走弱、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以及市場避險需求升溫。
(註:數據參考 2025 年 4 月中各大財經媒體)
我沒有點進去細看,但那幾個字卡在腦裡。不是因為我打算去買黃金,也不是我真懂什麼是「期貨價格」。而是因為,我忽然覺得自己應該要懂一點什麼。
畢竟我也快退休了,有點存款,但面對這種新聞,心裡浮現的不是機會,而是:「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
當大家在討論關稅、貿易戰、金價避險的時候,我的問題比較簡單:那我的錢,還夠嗎?

在一場無聲的財務風暴裡,他選擇問一個不會焦慮的 AI。
我沒去問財經專家,我打開了 ChatGPT。
「這時候該不該買黃金?」我丟給它的,不只是投資問題
我那天打了一整串問題進去:
「如果是退休族想要穩定一點的資產配置,黃金是選項嗎?分批買進會不會比較不容易後悔?跟ETF有什麼差?還是現在觀望比較實在?」
它回了一堆東西,條列得清清楚楚:
什麼波動率、費用比率、資產規模、流動性評估…每一點都讓我覺得我好像在變聰明,但也有一點更累。
最後我停在一句話上:
「投資工具不一定要最強,但最好能讓你少懷疑自己一次。」
我沒回它什麼,但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
我在找的根本不是答案,是一種讓自己別太後悔的方式。
我不是變聰明了,我只是變得更怕風險
年輕時做決定靠的是直覺,有點錢、有點膽,網路說什麼就試什麼。
但年紀大一點之後,做決定反而需要更多安全感。不是只怕輸錢,而是怕選錯之後得自己收拾、沒人能幫你回頭。
我沒真的去買黃金,也沒急著開 ETF 帳戶。
但我開始整理幾個問題,讓自己不要整天被新聞跟數字綁架情緒。
如果你也在觀望,也許可以從這幾件事開始
不是給你答案,只是陪你一起問問題
1. 你的支出結構清楚嗎?
生活開銷分成「一定要花」和「其實可調整」的兩種,先分清楚,焦慮就會少一點。
2. 你最在意的是什麼?
有人要自由,有人要安全,有人只想不要拖累家人。寫下你在意的三件事,所有的理財選擇才會有方向。
3. 你是在想賺錢,還是在想不後悔?
搞清楚這個問題,能避免你拿「想安心」的心態去做「追績效」的操作。
4. 找個你信任的人說說話(AI也算)
只要有人回應你,那個「什麼都沒做是不是很笨」的聲音,就不會把你吞掉。
金價可能會漲,也可能會跌,但我不想再用焦慮來猜未來
我每天都還在看新聞,還在想「要不要分批進場」。
但我也知道,有些時候觀望本身就是一種選擇。不是懶惰,是誠實。
我有問問題、有整理生活、有重新理解自己的恐懼。這些,不會讓我賺大錢,但能讓我晚上比較睡得著。
退休這件事,不只是財務的問題。
它也是一場關於「我想怎麼對待自己未來生活」的練習。
我們不是要成為理財高手,我們只是想找一個方式,能讓自己少一點懷疑、多一點踏實

世界還在吵,但他開始學著安靜地整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