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關稅還在吵,我們的位置卻已經鬆動
最近產業圈的熱詞是「關稅戰」——美中之間誰先出招、誰放豁免、誰翻舊帳,大家看著新聞刷推播,但我最在意的其實不是白宮怎麼講。
我看的是一張圖:電子業的庫存天數,從負值慢慢轉為正值。
這張圖沒有媒體標題搶眼,卻說明一件事:
「訂單很多,不是真的好。是大家怕來不及,先搶單。」

當我看到某份市場報告裡那句話:「提前拉貨預計帶動電子供應鏈庫存天數攀升」,我只想起一件事——2022 年也講過一樣的話。然後,下半年開始砍單、停單、還有人收走椅子。
所以這篇文章,是寫給正在加班的你。寫給覺得現在公司還撐得住、但心裡已經有點毛的你。
三個市場信號:我們其實都看得出來
- 電子供應鏈的庫存年增率開始轉正,企業進入「先買再說」的階段
- 市場出貨熱絡,實際是提前消化下半年需求,不是自然回暖
- 關稅戰還在談,但庫存壓力早就悄悄出現
給中年職場人的三個提醒
- 不是你太焦慮,是市場真的有點虛
- 等裁員再準備履歷,會太慢
- 建立可見度,不只靠績效,還要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提前拉貨,不等於需求真的來了

從各家報告與供應鏈回饋來看,這波拉貨有明確的政治成分:怕制裁、怕關稅、怕定義改變。於是企業選擇提前備料,讓自己站在「安全庫存」的位置。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
短期內,營收漂亮。
但真正的需求沒有同步成長,意思是:你把下半年的單,搬到上半年了。
這樣的節奏在面板、晶圓代工、車用電子與通訊模組等多個環節已經浮現。當你的庫存年增率開始由負轉正,這代表:
- 貨出得多,但沒那麼快被賣掉
- 客戶備太多,開始「減單」或「推遲出貨」
- 公司財報不難看,但開始「提效率」、「強成本」、「調人力」
這樣的市場節奏,對中年人非常不友善
我不是學者,也不是財務長,但我是一個在現場10年以上的職場人。
我知道這時候會開始發生幾件事:
- 高階主管說:「我們要精實」
- 主管說:「這案子延後沒關係」
- HR 說:「請你們幫忙盤點一下人力資源」
- 然後,某一天你發現,有個人辦公桌突然空了
中年人在這裡最吃虧,因為我們處在一個不會被搶救、也不會被鼓勵的位置:
不是新鮮人,不是關鍵技術負責人,也不是高層決策圈——但薪水不低。
這時候,你不是不重要,而是剛好在尷尬的中間。
我開始做的三件事(不是應急,是預備未來)
我沒有離職,也沒有接獲裁員風聲,但我知道不能等警鈴響才跑火場。以下三件事,是我開始做的日常鍛鍊:
1. 把資料變成觀點,觀點變成公開記錄
不是要紅,是要被看見。
我開始在方格子寫文章,練習解釋趨勢,用自己的話講產業變化,記錄我看到的風險與對策。
不管有沒有人看,這是一種職涯保險:未來有人搜尋你時,會看到你不是空白的。
2. 把資產結構當作職場喘息空間設計
我手上有ETF、有現金、有一點點美債。這些東西不是要讓我退休,是讓我如果真的離職,可以撐個幾年不慌張。
不用每天盯報酬率,但要知道哪天需要抽錢時,不會賣在最低點。
3. 把身份從「誰的員工」轉向「有聲音的人」
我不想再只是「在某公司做過某產品」的人,而是「能看出產業訊號,並講得出來」的人。
這世界不缺人做事,缺的是能說出事情是怎麼回事的人。
這也是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理由。
小結|不是焦慮,是你的神經比別人靈一點
現在大家還在講關稅戰怎麼打、晶片法案誰先發,我只想問:
「你準備好,如果明天訂單慢下來,你的名字還會出現在白板上嗎?」
這不是情緒勒索,也不是職場陰謀論,而是我看到的過去幾次庫存轉折點背後的共同模式。
如果你是中年人,現在又剛好沒有備案,那麼這篇文章不是警告,而是提醒。
提醒你:你不能等別人問你「最近還好嗎?」的那一刻,才開始思考下一步。
重點整理:留給還沒動身的你
- 出貨熱 ≠ 需求強 → 要看庫存,不只是看營收
- 提前拉貨 = 消化未來 → Q3可能靜悄悄
- 關稅打不打都是政治,裁員來不來才是你的現實
本文觀點整理自個人產業觀察與公開資料,不引用特定圖表或數據,內容為經驗與思考分享,請讀者自行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