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大學到台積電,我們選擇用信任的步調走向一個雙贏的故事結節
在全球政治風向未明的時代,評論任何一位領導人的政策,都需要謹慎。但今天我仍想用最溫和但堅定的語氣說一句話:請不要濫用台灣人的善良。
這不是憤怒的控訴,而是一種長期壓抑下的呼喚,一種身處全球供應鏈前線,卻始終處於被動地位的無聲嘆息。台灣的善意,值得被珍惜,而非視為理所當然
台灣多年來在美中科技戰的交鋒中展現高度合作意願,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從台積電赴亞利桑那設廠,到協助分散供應鏈風險,台灣扮演的是「夥伴」,而不是「工具」。
但近期川普陣營傳出可能重啟貿易保護主義,甚至對成熟製程(Mature Nodes)半導體課徵高額關稅。這個政策若成真,首當其衝的並不是中國,而是包括台灣、南韓與東南亞等非中國的亞洲夥伴。
我們不預設川普一定會這麼做,但這樣的傾向值得台灣社會高度警覺。
關稅政策的真相不該由情緒決定,而應由信任關係來檢驗
若美國政府一方面希望鞏固供應鏈安全,一方面卻祭出無差別的關稅壁壘,那麼這樣的訊號所釋放的不再是「合作」,而是「警訊」。
台灣並不期待特殊待遇,但期待的是清晰的夥伴定位與風險對話的空間。若沒有,我們將被迫在中美對抗中失去主導權,只剩無奈的選擇權。
情緒是真實的,但行動應回歸冷靜與清明
坦白說,寫下這些話時,我心中仍有一絲不平。那是一種多年努力後,卻可能面臨背棄的壓力感。
但我知道,真正強大的力量來自於在感受中找回自己的步調,在困境中設計自己的路徑。
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是批判,而要做三件事:
- 向內覺察:我們是否太長期依賴單一市場,缺乏主動風險預判?
- 向外發聲:讓美方理解台灣不只是供應鏈的一環,而是全球民主網絡中不可或缺的夥伴角色;
- 向未來設計:布局多元市場、提升自主技術能力、讓我們的「善意」成為談判的資本,而非被動的成本。
結語:從壓力中呼吸,從善良中站起
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這樣的國際處境感到壓力,不妨允許自己感受這些情緒,然後問自己:「我能走出什麼樣的步調,來回應這一切?」
因為只有當我們用自己的步調來對待這個世界,台灣才不會只是棋子,而是真正掌握方向感的參與者。
最後,讓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早在政治與經濟介入之前,美國傳教士就已踏上台灣土地,留下了一連串深遠的善意印記。 從設立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等醫院,到創辦東海大學、台灣神學院等大學,他們帶來的不只是知識與醫療,更是一種願意與人共處的信念。
之後從1950年代美援協助台灣土地改革與基礎建設開始,到今日半導體技術合作、產學聯盟、富布萊特教育交流等,美國對台灣在經濟與科技、人文與知識層面的支持,形成了一種跨越世代的夥伴關係。
我們當然要覺察風險,也必須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保持警覺,
但這些歷史累積所構成的深層信任,讓我選擇相信:美國終究會回應我們的善意,以誠信作為彼此合作的基礎。
因為我們的善良,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歷經考驗後仍願信任的堅定選擇。
也是一種希望—— 期盼這段歷史,不是走向撕裂的分岔,而是一個可以攜手收尾的雙贏結節,但同時我們也做好了其它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