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巴菲特在批評黃金跟比特幣時有一個核心理由,「這些東西不會帶來生產。」
公司會帶來產品、農田會帶來糧食,隨著時間,他們會源源不絕的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投資他們,就是成為他們的擁有者,享受資產及其帶來的產品。
股神說的沒錯,但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
「那為什麼黃金的金價會隨著時間不斷成長?」

回答一:供給有限
從供需的角度而言,黃金有著供給有限的特質。
但跟供給對立的是需求,黃金有需求成長嗎?
人們有比過去更需要黃金嗎?
短期來看,人們有時會更需要黃金、有時更不需要,所以會有波動。
但如果從二十年的角度來看,金價上升,這是全球性且持續發生,但人類社會又沒有比以前更需要黃金。
所以,如果只看供需理論:
黃金的供給固定、需求不變。
但是金價,卻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答案呼之欲出:通貨膨脹。
這答案一定是對的。
但,到底什麼是通貨膨脹?黃金不斷被消費、不斷被購買,他會自然漲價嗎?
通貨膨脹的核心意義,是一端是固定不變的黃金,另一端則源源不斷地變多。
那就是:購買黃金的法幣。
隨著我們印更多的鈔票,法幣不斷增加,人們就更願意花錢來買黃金。
這,擔保了黃金做為優質資產的核心價值。
實際上,也正因為法幣的數量不斷變多,多數的大型指數,都是呈現「左下到右上」的長期成長,股市總會創新高,局部的而言,你會看到「歷史最大跌幅」,但你不會看到「歷史最低指數」。

(台灣加權指數:1966年平均值為基期,基期指數設為100)
因為相比起基期的1966年,法幣數量只會越來越多、整體經濟也持續向上,市場的波動再大,都很難讓指數夢回數十年前。
不過,比起其他有生產力的公司或投資標的。
黃金的價值還是更具故事性。
萬年不變、不會生產,對股神而言這是黃金的缺點。
但實際上,就是因為黃金萬年不變,所以他才能不斷變得更有價值。
要當黃金,談何容易?
你要稀有,但不能太稀有。
像是寶石,也很稀有。
但因為他流動性不足、難以分割,導致寶石很容易有價無市,雖能炫富、但不足以換取現鈔。
你要能被輕易辨別、還不能被人輕易複製。
像是名牌包包手錶,確實都有價值。
而且一看到就知道是名牌,但一旦沒有保證書,要花大時間、大成本去檢驗他的真假跟來源,非常不容易。
有了這些特質,你才能被信賴。
而且這信賴居然不來自你很有用。
我們信任房子,是因為他能住。
我們信任玉米,是因為他能吃。
為什麼人類信任黃金?
他的可辨識、高延展、易於分割與融合,易於挖掘與精煉。
他的歷史與文化,奠定了他是黃金,他是優質資產。
反過來說,那些號稱優質資產的公司,哪一個不可能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沖垮?哪一個不可能因為需求改變而迅速萎縮?
走筆至此,倒也不是要大家趕快去買黃金。
只是我們瞭解到,價值來自信任。
有的信任,是靠他有用,所以他高價。
有的信任,是靠他永遠都這樣,所以人們以他為錨定。
或許他沒有變得更有價值。
而是我們手上持有的那些,變得更廉價了、變得更俗氣了。
這才顯得他無比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