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跟同學們分享了關稅、基本的供需理論
同學們雖然沒有身家,但學簡單的金融觀念,對他們會不會也有額外的幫助呢?
學生學投資理財或者關稅金融有什麼用?
我想除了方便練習儲蓄或增加技能以外,還有一個其實重要但很常被忽略的事。
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機會與風險。
傳統的課本,會說我們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這句話或許是對的。
但什麼叫做「同一個籃子」?
假設現在你有一百萬的投資額,如果只買進一間大公司的股票,你會擔心他明天就倒掉。
於是,你選擇分散風險,買前五十支公司的股票,現在有很多類似這種產品的ETF。
現在,你有五十顆雞蛋了。
但這樣,就不是在同一個籃子裡嗎?
當發生一間公司倒掉的風險時,其他公司會不會受到波及?
有沒有可能整個市場同時遭遇系統性的危害?
你考慮到這些事情,於是你決定再找一個更遠的籃子。
你選擇買一部分的台股,還買了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或者標準普爾500。
「現在,我們有兩個籃子!」
但很遺憾,如果我們看台股跟美股的連動關係,基本上呈現肉眼可見的正相關。

也就是,美股跌,台股可能也大難臨頭。
這,是全球化帶來的風險。
因為貿易、產業互相連動,動一髮牽全身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這樣的情況也不只是股市。
經濟學人的數據就發現,在2000-2021年,股市與債市兩者的相關性是-0.21,當股市下探時,債市會成長,投資人可以分散資金、保護籌碼。
但遺憾的是,自2022年以來,兩者卻一起崩潰,相關性達到0.7,不再能夠互相緩衝。

當然,除了分散資產的選擇,還有一個更簡單的選擇。
回到2024十一月,股神巴菲特的現金水位達到史上最高的水平。
他提早出售資產,彷彿看到了那頭犀牛即將撞向全球金融。

最後,股神的公司確實展現他的韌性,表現得比其他人更加優越。
但專家也發現,也有其他儲備高額現金的公司並沒有因此而表現優異,甚至會因為持有過多現金,而犧牲機會成本,沒辦法得到更好的投資效率。
如果是談投資,不同的投資策略支持者會在這裡有不同結論。
但如果是從思辨的角度出發
至少我們可以從這些觀念中想清楚三個問題。
什麼是真正的分散風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那籃子跟籃子之間會不會有關聯度呢?或者,其實世界就是一個大籃子?
什麼是真正的「反脆弱」?不管是人還是資產,一起成長總是令人高興,那遇到風險或下行趨勢時,有沒有辦法扛住風險甚至化風險為機會呢?
什麼是選擇?主動投資,是一種選擇。但不投資,也是一種選擇。兩者都有犧牲的成本跟代價,做出決策跟不做決策,本身都是決策。
或許這是金融的學問,但有時,這也是生活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