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S7E1〈凡夫俗女〉〈Common People〉揭示了哪些道德爭議?

《黑鏡》S7E1〈凡夫俗女〉〈Common People〉揭示了哪些道德爭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看完黑鏡第一集,精彩又悲哀。
故事中呈現了不同種類的道德衝突,我們整理五條爭議,
讓科幻驚悚的背後能帶來更多一點省思。


raw-image


 開始之前

本篇包含劇透,還沒看的快去看!


零、為什麼要聊道德衝突?

道德衝突,可以讓我們進行思想實驗。

像是電車難題,我們要在犧牲與救命之間做出抉擇。

而道德之所以衝突,就是因為答案不是完美的,

我們可以想想這背後究竟會犧牲多少?獲得多少?




一、生命與拯救的邊界。

劇情的第一道轉折,就是重病。


重病要不要救?這是第一道問題,但也是最核心的倫理問題。

對丈夫(或多數人)而言,花錢事小、性命事大。

因此,對他而言,似乎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這個問題。


但很快的,我們就面臨到拯救背後的代價:

花錢。


醫療,從來就不是廉價而普遍的。

(如果你以為是,那恭喜你活在幸福的生活中。)


不說什麼科幻的訂閱機制,光是現代的醫療體系,躺在病床上呼吸就是一大筆開銷。

額外的藥物、手術、看護、輔具,各個都要錢,有的是以日為單位的訂閱製,有的是終身買斷制。


這是現代醫療的道德問題:

一個人生病了,他應該為自己負擔多少?


確實,我們有健康保險,但背後有沒有犧牲?

救護人員的時間跟精力會不會因此而被消耗?

這是醫療背後的複雜處境。


二、科技與資本的邊界。

訂閱制的生命維持器?

聽起來很邪惡,尤其在Netflix這種訂閱制平台之下,更顯得諷刺十足。

Plus、Pro、Lux,優享、高級、尊爵,商人們可以畫出一刀又一刀,訂製出「客製化」的產品。


但在過去,我們可以仰賴「市場機制」維繫品質與價格。

就像是4G網路,各家電信公司殺得刀刀見骨,消費者樂呵的撿便宜。


但問題是,如果服務是壟斷性的呢?

你不使用「河心」,有其他家的選擇嗎?


再者,服務是高度資訊不對稱的,像是醫療服務或者諮商服務?

你不繳錢,你有其他選擇嗎?

小時候,我們以為科技被發明出來,是為了造福多數人。
長大以後,我們發現科技樹的養分,是來自金流的灌溉。


任意改變舊有服務的範圍、強迫用戶簽下不對等協議。


這如果不只是醫療呢?


如果航空公司設計出站立式的座艙,只為了塞更多的沙丁魚進去呢?

如果遊戲公司不斷擴大遊戲容量,只為了你夠買更多的存儲硬體呢?

局部的來看,你可以抵抗一次、兩次。

但資本,從來就不是局部的入侵。


這讓我想到,在處理「AI帶來更多的平等/不平等」時,反方會說明一種未來:

現在,AI是免費的。

但這會不會是暫時的?


三、尊嚴與健康的邊界。

有錢就能夠享受更好的服務。

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用什麼來換取服務?


在《鐘點戰》裡,他呈現出用時間換取金錢的世界。

同樣是《黑鏡》的〈一千五百萬個積點〉,呈現出勞力換取積分的世界。


健康呢?用你未來的健康換取現在的快樂?

記憶呢?用你過去的記憶換取現在的幸福?


除了這些科幻的內容,還有更值錢但卻更黑暗的那些產品。

血腥、過激、煽情的那些產品,不是單純的問你「想不想賣」。


而是當「健康」都能被拿到交易市場裡,
那是否尊嚴也只能被迫上談判桌?


商人不會直接買走你的面子、資本不會直接向你的身體做交易。

他會製造需求。

只要需求夠大,你自然會需要拿出更大的賭注,向他爭取你想要的。


而且,這一切都只是你情我願的一場交易,對吧?


四、快樂與自由的邊界。

到了最高版本的訂閱模式後,科技公司已經可以遠端操縱機器,控制人的情緒與狀態。


這代表什麼?

代表科技可以奴役我們的情緒。


你不快樂?吃藥不就好了。
你太緊張?貼上這個貼片讓你緩和。

如果情緒與狀態,可以跟音量一樣被遠端操縱,他當然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糟糕的情狀。


但人真的還有自由嗎?


我很喜歡的一個場景,是夫妻倆氣憤地離開河心公司。

而被他們嚇到的公司代表則趕快打開程式,提高了自己「滿不在乎」的選項。

讓自己變得滿不在乎他人的情緒。聽起來很棒。


但羞恥呢?那反省呢?

那人類社會因為需要介意別人而產生的互動,會不會也因此而消失。


個人,變得原子化、變得愉悅成癮。

當「我可以完全控制我自己」,這究竟是成為了自己的主人,還是成為臣服於情緒呢?


五、死亡與階級的邊界。

倫理學有一道最基本的問題:「如果太太重病,丈夫沒辦法負擔,可以偷藥嗎?」。


如果可以偷藥,也就是傷害他人的財產。

那是不是也可以傷害自己的生活?

但當生命品質下降到最後,人們最終難逃一死。


這是為什麼我們討論安樂死。

多數時候,我們在聊的是「人有沒有自由的尊嚴」可以選擇死亡。


但看完本劇,你會有一些些氣憤。

人有自殺的最後選擇?

不。只有窮人才需要選擇自殺。


做為最嚴肅的哲學議題,永遠只有治不好自己、沒有希望的人需要選擇面對死亡。

那些富人,會因為科技的進步、資本的循環,而越來越不需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明天就會有希望」、「新藥已經在發生」這些傳統反對安樂死的說辭,

究竟是在向誰喊話?


如果你活下來,

只是成為行屍走肉的廣告招牌或者每天睡著的母體電池。

這樣的活著,還有意義嗎?


幸好。

劇裡還有給予最後的一絲自由。

但在科幻背後的驚悚,或許是那張醫療合約裡面早已寫明:

「用戶不得擅自破壞河心產品。否則應負擔賠償。」


——

在做思想實驗時,我們都可以暢所欲言。

但或許你也會想著:希望總有一天,我們都不要面對這種道德衝突。

但最令人悲哀的,是我們似乎正把自己綁在電車的必經之路上。


那名為科技、進步與文明的軌道。

內容總結
凡夫俗女(黑鏡)
5
/5
avatar-img
胡教練練習
17會員
27內容數
如果有一篇值得教學的文章,我認為可以寫成短文、放在Facebook 如果有一篇值得分享的新聞,我認為可以剪成短片、放在Youtube 可是如果是一篇初期的草稿,又不想浪費,記錄在方格子,希望有緣人可以看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胡教練練習 的其他內容
我看到巴菲特在批評黃金跟比特幣時有一個核心理由,「這些東西不會帶來生產。」 公司會帶來產品、農田會帶來糧食,隨著時間,他們會源源不絕的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投資他們,就是成為他們的擁有者,享受資產及其帶來的產品。 但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 「那為什麼黃金的金價會隨著時間不斷成長?」
上次跟同學們分享了關稅、基本的供需理論 同學們雖然沒有身家,但學簡單的金融觀念,對他們會不會也有額外的幫助呢? 學生學投資理財或者關稅金融有什麼用? 我想除了方便練習儲蓄或增加技能以外,還有一個其實重要但很常被忽略的事。 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機會與風險。 傳統的課本,會說我們不要
最近去中和高中講課,跟同學們分享沸沸揚揚的關稅。 對於學生而言,關稅又大又遠,感覺不影響到他們,也不改變生活。 我本來覺得,這種時候應該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其實關稅的影響比大家的想像更大,也可能跟你相關」 但仔細想想,就算承認學生跟關稅的距離很遙遠好了,這也不代表我們不能教、或不需要學。
我看到巴菲特在批評黃金跟比特幣時有一個核心理由,「這些東西不會帶來生產。」 公司會帶來產品、農田會帶來糧食,隨著時間,他們會源源不絕的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投資他們,就是成為他們的擁有者,享受資產及其帶來的產品。 但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 「那為什麼黃金的金價會隨著時間不斷成長?」
上次跟同學們分享了關稅、基本的供需理論 同學們雖然沒有身家,但學簡單的金融觀念,對他們會不會也有額外的幫助呢? 學生學投資理財或者關稅金融有什麼用? 我想除了方便練習儲蓄或增加技能以外,還有一個其實重要但很常被忽略的事。 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機會與風險。 傳統的課本,會說我們不要
最近去中和高中講課,跟同學們分享沸沸揚揚的關稅。 對於學生而言,關稅又大又遠,感覺不影響到他們,也不改變生活。 我本來覺得,這種時候應該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其實關稅的影響比大家的想像更大,也可能跟你相關」 但仔細想想,就算承認學生跟關稅的距離很遙遠好了,這也不代表我們不能教、或不需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