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產業現象,我觀察很久了。
當中國進入一個產業,從太陽能到面板,從電動車到小家電,幾乎都出現同樣的循環:價格快速崩潰,競爭者大量退場,最後全世界只剩下中國還在生產。
我不是在批評誰。中國的製造能力與供應鏈整合,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奇蹟。但當競爭只剩下「價格」,當所有的價值都被壓縮進一張報價單裡,我開始想問自己,也想問大家:
如果產業只剩下價格,價值從何而來?

插圖:貨品堆滿了港口
當價格變成唯一語言,我們其實失去了很多
曾幾何時,我們相信競爭是關於品質、創新與體驗。但當價格變成壓倒一切的主旋律,那些看不見的價值 —— 美學、耐用性、設計邏輯、使用者尊重 —— 通通會被擠到邊緣,甚至被迫消失。
這不是市場失效,而是市場單一邏輯的極化:只看價格,就只剩價格。
當價格成為唯一語言時,所有非價格導向的選擇都變成「昂貴的浪費」。我們不再問:「這產品好不好?適不適合我?」而只問:「它夠便宜嗎?」
被壓縮的價值鏈,是一場集體的失語症
價格競爭不只是表面的削價,它同時也在切斷整個價值鏈上的「表達權」:
- 設計部門說不了話,因為美感無法變現;
- 品質管理無法堅持,因為稍高成本就被砍;
- 研發預算日漸枯竭,因為創新不是立即回報。
結果是什麼?我們消費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但背後真正能支撐長期進步的「創造力」卻被壓縮殆盡。
當全球只剩下一個製造者,選擇也消失了
諷刺的是:當中國憑藉龐大產能與補貼政策把對手都熬走之後,全球市場的選項看起來好像更多了,實際上卻只剩下「來自同一個系統的產品」。
這種「選擇的假象」,其實是一種新型態的單極依賴。當生產都集中在同一個供應邏輯、價格機制、甚至政治結構裡,我們真的還有選擇嗎?
我們買的不只是商品,我們也買下了那套價值觀 —— 壓低成本比尊重創作重要,速度比品質重要,模仿比創新重要。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在電動車、AI、5G等高科技領域也展現出令人注目的創新突破。這些技術潛力本可開創價值的新局,只是若仍置於低價主導的框架中,最終可能仍難逃產業空洞化的命運。
重新思考:價值是什麼?
我不反對便宜的東西,也不是鼓吹小眾手作,而是想提醒:
如果我們的產業發展不再需要問「這樣做有沒有價值?」,而只需要問「這樣做有沒有便宜?」那我們就不是在做產業,而是在加速消耗。
價值從來不只是報價單上的數字,它也包括了:
- 勞動的尊嚴
- 品質的信任
- 環境的責任
- 社會的平衡
而這些,不會在成本報表裡顯示出來。
若關稅是剎車,那也許是必要的停頓
或許,有人會說 —— 現在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加徵關稅,不就是在針對這種現象反擊?
是的,關稅不一定能徹底解決產業價值失衡的問題,但它至少提供了一點緩衝空間,讓其他國家能有機會喘口氣,思考如何重建自己的產業節奏。
當我們檢視中國模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經濟體的政策選擇,如美國的保護主義、歐盟的補貼政策,這些都構成了全球貿易價值扭曲的一環。
我們也希望中國,能在這次的全球反應中靜下來問自己:
這樣的生產模式,真的是最好的嗎?
便宜快速的背後,是否也犧牲了創新、自主與未來的選擇?
中國製造擁有驚人的潛力與能力,但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不會只是價格,而是價值。
如果這是一場更新,我們都值得參與其中
如果這場全球的貿易調整,能讓我們重新定義什麼叫「好的生產模式」,那也許,我們正往一個更成熟的世界邁進。
這是我微薄的願望:全球能因此更新一種全新的貿易方式,讓每一個經濟體,不再陷入削價競爭,而是走向真正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