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產業只剩下價格,價值從何而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一種產業現象,我觀察很久了。

當中國進入一個產業,從太陽能到面板,從電動車到小家電,幾乎都出現同樣的循環:價格快速崩潰,競爭者大量退場,最後全世界只剩下中國還在生產。

我不是在批評誰。中國的製造能力與供應鏈整合,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奇蹟。但當競爭只剩下「價格」,當所有的價值都被壓縮進一張報價單裡,我開始想問自己,也想問大家:

如果產業只剩下價格,價值從何而來?

raw-image
插圖:貨品堆滿了港口

當價格變成唯一語言,我們其實失去了很多

曾幾何時,我們相信競爭是關於品質、創新與體驗。但當價格變成壓倒一切的主旋律,那些看不見的價值 —— 美學、耐用性、設計邏輯、使用者尊重 —— 通通會被擠到邊緣,甚至被迫消失。

這不是市場失效,而是市場單一邏輯的極化:只看價格,就只剩價格。

當價格成為唯一語言時,所有非價格導向的選擇都變成「昂貴的浪費」。我們不再問:「這產品好不好?適不適合我?」而只問:「它夠便宜嗎?」

被壓縮的價值鏈,是一場集體的失語症

價格競爭不只是表面的削價,它同時也在切斷整個價值鏈上的「表達權」:

  • 設計部門說不了話,因為美感無法變現;
  • 品質管理無法堅持,因為稍高成本就被砍;
  • 研發預算日漸枯竭,因為創新不是立即回報。

結果是什麼?我們消費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但背後真正能支撐長期進步的「創造力」卻被壓縮殆盡。

當全球只剩下一個製造者,選擇也消失了

諷刺的是:當中國憑藉龐大產能與補貼政策把對手都熬走之後,全球市場的選項看起來好像更多了,實際上卻只剩下「來自同一個系統的產品」。

這種「選擇的假象」,其實是一種新型態的單極依賴。當生產都集中在同一個供應邏輯、價格機制、甚至政治結構裡,我們真的還有選擇嗎?

我們買的不只是商品,我們也買下了那套價值觀 —— 壓低成本比尊重創作重要,速度比品質重要,模仿比創新重要。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年在電動車、AI、5G等高科技領域也展現出令人注目的創新突破。這些技術潛力本可開創價值的新局,只是若仍置於低價主導的框架中,最終可能仍難逃產業空洞化的命運。

重新思考:價值是什麼?

我不反對便宜的東西,也不是鼓吹小眾手作,而是想提醒:

如果我們的產業發展不再需要問「這樣做有沒有價值?」,而只需要問「這樣做有沒有便宜?」那我們就不是在做產業,而是在加速消耗。

價值從來不只是報價單上的數字,它也包括了:

  • 勞動的尊嚴
  • 品質的信任
  • 環境的責任
  • 社會的平衡

而這些,不會在成本報表裡顯示出來。

若關稅是剎車,那也許是必要的停頓

或許,有人會說 —— 現在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加徵關稅,不就是在針對這種現象反擊?

是的,關稅不一定能徹底解決產業價值失衡的問題,但它至少提供了一點緩衝空間,讓其他國家能有機會喘口氣,思考如何重建自己的產業節奏。

當我們檢視中國模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經濟體的政策選擇,如美國的保護主義、歐盟的補貼政策,這些都構成了全球貿易價值扭曲的一環。

我們也希望中國,能在這次的全球反應中靜下來問自己:

這樣的生產模式,真的是最好的嗎?

便宜快速的背後,是否也犧牲了創新、自主與未來的選擇?

中國製造擁有驚人的潛力與能力,但真正能改變世界的,不會只是價格,而是價值。

如果這是一場更新,我們都值得參與其中

如果這場全球的貿易調整,能讓我們重新定義什麼叫「好的生產模式」,那也許,我們正往一個更成熟的世界邁進。

這是我微薄的願望:全球能因此更新一種全新的貿易方式,讓每一個經濟體,不再陷入削價競爭,而是走向真正的永續發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an Wu 吳信典
22會員
128內容數
我是 Stan Wu 吳信典。 我相信:「我們從程式設計的邏輯世界走來,以為萬物都能被預測與控制,直到遇見 AI,才發現智慧不只是規則的堆疊,而是滲透在無數經驗中的模糊與真實。」 我也始終堅信:「簡單,就是極致的美學。」
Stan Wu 吳信典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從 Graydon Hoare 離開 Rust 專案,我們看見開源社群如何透過貢獻重塑治理節奏,也理解科技巨頭擁抱開源並非單純理想,而是吸收反脆弱性、分散風險、建立技術生態的戰略選擇。在開源世界裡,程式碼貢獻如同股份,每一行程式都是參與數位世界未來的證明。
Thumbnail
2025/04/29
從 Graydon Hoare 離開 Rust 專案,我們看見開源社群如何透過貢獻重塑治理節奏,也理解科技巨頭擁抱開源並非單純理想,而是吸收反脆弱性、分散風險、建立技術生態的戰略選擇。在開源世界裡,程式碼貢獻如同股份,每一行程式都是參與數位世界未來的證明。
Thumbnail
2025/04/28
投資改變了我的人生視角。從忙碌計較薪水的日子,到以0050小額投資起步,我學會參與資本市場的節奏。持有7-11股票後,排隊結帳變成感恩時刻。投資教會我謹慎與耐心,平衡冒險與穩健,猶如飛機雙引擎。透過複委託,普通人也能參與全球企業成長。投資不只關於財富,更是抓住人生重點,深度參與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2025/04/28
投資改變了我的人生視角。從忙碌計較薪水的日子,到以0050小額投資起步,我學會參與資本市場的節奏。持有7-11股票後,排隊結帳變成感恩時刻。投資教會我謹慎與耐心,平衡冒險與穩健,猶如飛機雙引擎。透過複委託,普通人也能參與全球企業成長。投資不只關於財富,更是抓住人生重點,深度參與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2025/04/27
投資理財因年齡而異:20-30歲善用時間複利,積極投資ETF;30-40歲平衡家庭與增值,採50:50配置;40-50歲為退休鋪路,重視現金流;50歲以上聚焦健康與穩定收益。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與健康管理,無論收入高低,皆可打造穩固財務未來。
Thumbnail
2025/04/27
投資理財因年齡而異:20-30歲善用時間複利,積極投資ETF;30-40歲平衡家庭與增值,採50:50配置;40-50歲為退休鋪路,重視現金流;50歲以上聚焦健康與穩定收益。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與健康管理,無論收入高低,皆可打造穩固財務未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最近,隨著台灣供應鏈慢慢形成『AI』的新生態系,台灣的供應鏈不僅是晶圓代工,先進封裝,後段的組裝代工跟材料商形成一個聯盟,形成新的『Made In Taiwan』,讓台灣再度回到亞洲科技製造業的中心,讓韓國媒體既羨慕,又憤怒,希望自家巨頭—韓國三星,可以趕快超越台灣。
Thumbnail
最近,隨著台灣供應鏈慢慢形成『AI』的新生態系,台灣的供應鏈不僅是晶圓代工,先進封裝,後段的組裝代工跟材料商形成一個聯盟,形成新的『Made In Taiwan』,讓台灣再度回到亞洲科技製造業的中心,讓韓國媒體既羨慕,又憤怒,希望自家巨頭—韓國三星,可以趕快超越台灣。
Thumbnail
最近的兩篇報導引發了我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深思。首先,中國在科技實力上的迅速崛起,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研究中心。這不僅體現在探捕捉、AI應用和通訊網絡上,更在激烈競爭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展現出色。中國的科技擴展對全球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台灣來說,這種趨勢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Thumbnail
最近的兩篇報導引發了我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深思。首先,中國在科技實力上的迅速崛起,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研究中心。這不僅體現在探捕捉、AI應用和通訊網絡上,更在激烈競爭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展現出色。中國的科技擴展對全球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台灣來說,這種趨勢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每個產業都一樣,就是想像期階段都可以把"本益比估值拉高" 這個過去智慧型手機 電動車 航運 鋼鐵 AI等等都表演過了 很多AI產業過去10年本益比最多就是15倍上下波動而已 例如我們有賺到高潮的廣運跟廣明還有磐儀,而2023年就拉高到30~40倍 但基本面只要沒跟上,狗(股價)跑太快
Thumbnail
每個產業都一樣,就是想像期階段都可以把"本益比估值拉高" 這個過去智慧型手機 電動車 航運 鋼鐵 AI等等都表演過了 很多AI產業過去10年本益比最多就是15倍上下波動而已 例如我們有賺到高潮的廣運跟廣明還有磐儀,而2023年就拉高到30~40倍 但基本面只要沒跟上,狗(股價)跑太快
Thumbnail
主要LED應用領域"照明跟顯示器背光"這兩項已經飽和 中國的產能又是低價競爭 只有Mini LED跟LCD背光模組可以提高需求 目前就是看AI PC的產品能不能從Q2開始有帶動需求復甦 2022/10~2024/3月避開LED產業操作是對的,因為這一波主要都不是跟這些產品有相關 再
Thumbnail
主要LED應用領域"照明跟顯示器背光"這兩項已經飽和 中國的產能又是低價競爭 只有Mini LED跟LCD背光模組可以提高需求 目前就是看AI PC的產品能不能從Q2開始有帶動需求復甦 2022/10~2024/3月避開LED產業操作是對的,因為這一波主要都不是跟這些產品有相關 再
Thumbnail
2024年的AI產業不會只是在2023年那些舊標的打轉 無人商店跟智慧醫療,光通訊就是案例,這只是基礎的產業擴散節奏 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綠能 都表演過了 大多贏家AI跟摺疊產業的獲利資金,都確認跟我們差不多 已經都在各處不同預期的題材標的輪流 每個人的投資階段選擇不同,就只是
Thumbnail
2024年的AI產業不會只是在2023年那些舊標的打轉 無人商店跟智慧醫療,光通訊就是案例,這只是基礎的產業擴散節奏 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綠能 都表演過了 大多贏家AI跟摺疊產業的獲利資金,都確認跟我們差不多 已經都在各處不同預期的題材標的輪流 每個人的投資階段選擇不同,就只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