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喜歡喜劇,是這半年的事情。 喔,這裡指的喜劇,是stand up comedy,台灣大多翻譯為單口喜劇,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獨自在台上演說的喜劇。 既然是喜劇,那就要好笑、出其不意,所以話題常常觸及敏感地帶。比如政治、種族、性別,也會大玩各種刻板印象或政治不正確。過程中,有時候是自嘲,有時候是攻擊他人。以上種種的切換與拿捏,就是決定這場喜劇表演的成敗。 其實我一開始也沒理解什麼叫stand up comedy ,只是在看學英文的頻道,剪輯了一些有趣的演說。最早是看Jimmy O Yang,他的亞裔背景讓他信手拈來就是文化衝突的笑料,尤其父母皆為香港人,那種華人家庭的荒謬,台灣人看了會非常同感。 再來看了不少Trevor Noah,來自南非的喜劇演員,種族、政治是他的强項,對跨文化及國際情勢熟悉。加上模仿能力極高,有時候演譯不同口音的對話,把單口喜劇演的像群戲。另外就是,Trevor的英文發音非常清楚,語速也適中,我曾經挑戰看無字幕的片段,聽懂八成是可以的。 後來真正栽進喜劇世界,是開始看Matt Rife,一位instagram 有近千萬追蹤的美國喜劇演員。TikTok的數據更誇張,1900萬粉絲數,至少2個影片的觀看次數達7000萬。基本上是現象級的存在,不過中文資料不多,連維基百科都只有英文介紹。
Matt討論度最高的是他的觀眾互動(crowd work),極為出色的臨場反應,各種世代、族裔、流行、經典、宗教、社會議題等話題,他都可以接,並且在幾秒鐘的時間拋出一個笑點。這絕對不只靠天賦,更是倚賴長時間的大量閱讀與觀察。 喜歡喜劇是因為,我覺得這種表演形式,是現在社群文化、AI生成風氣之下,相當真實的存在。stand up comedy 講求的是人與人互動,我在台上講,你在台下聽,每一個事件都是即刻發生,無論爆笑或尷尬,都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去看這些喜劇演員的介紹,清一色都有過爭議發言,因為喜劇就是遊走紅線邊緣,試探觀眾的底線在哪裡。聽起來很嗜血?但這就是喜劇場子魔幻的地方,表演者挑戰了觀眾的道德感,觀眾會有種被拉扯的感覺,像是「天啊這樣講也太地獄了,但,其實還滿幽默的欸。」 例如有一次Matt開了一位身障觀眾的玩笑,他問身障觀眾的家人,是不是覺得停車位太難找,為了無障礙車位才帶他來的。 這種說法相當冒犯,但現場哄堂大笑,身障觀眾自己也是笑到不行。高竿的喜劇演出就是差不多的踩在線上,少了不夠到位,多了變成歧視或製造仇恨。但不同表演背景、不同觀眾、不同社會氣氛,講錯話被炎上,基本上是一位勇於嘗試的喜劇演員,必然經歷的事情。 於是這又說到stand up comedy 另一個我覺得很迷人的地方。就算是一些大咖演員,在寫出新段子的時候,也不見得會直上專場,而是先到open mic這樣的場合,講個3、5分鐘,試試水溫。 聽起來很合理嗎,但現在什麼都靠大數據決策,open mic的場子,揭示了人心是算不透的。這些內容到底會不會讓觀眾笑出來,怎麼盤算掂量都沒用,試講一次就知道了。 這實在讓人很安心,終究不是每件事都這麼虛擬。 Matt曾經這樣說:「This is the great thing about live comedy. It's not the internet. You come, you kind of know what you're getting. It's just a joke. Nobody should be taking seriously.」 散場之後,回到家庭、回到崗位、回到校園,種種規矩都是在讓世界有秩序的、穩定的運行。但一夜喜劇,當你選擇成為那個情境的一員,那就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