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舊文整理。推薦社區工作者或地方創生相關人士閱讀
前言
近兩年多學了太多東西,多到寫文速度根本趕不上各種研修學習,很多時候想寫東西卻因太累錯過了第一時間,拖著拖著就沒寫了....可能需要一份強迫我定期用自由方式寫稿的工作跟編輯才能逼自己產出。智庫那種超硬的文章就不用再來了,很硬的文現在已經有一個定期要交暫時不想再增加了。
關於桌遊
最近這十幾年(或更久?)桌遊在台灣造成一股不小的風潮,除了天鵝堡以及各種日系桌遊、戰棋在民間逐漸擴散以外,台灣自行設計的桌遊也在各大群募平台等嶄露頭角。
桌上遊戲(英:Tabletop game)就是指各種在桌上玩的不用插電的遊戲。從大家熟悉的象棋、大富翁、撲克牌、麻將或是比較新一點的魔法風雲會、遊戲王決鬥卡等集換式卡片都算在裡面。而除了這些大家熟悉的遊戲以外,也有更多不同的玩法,沒玩過的人可以想像把這些紙牌、棋子、籌碼、骰子等等都混在一起就可以衍生出無限多種玩法(這幾年紅的狼人殺也算是一種)。當然各種結合歷史事件或是富有教育意涵的遊戲也被當作資訊傳播工具廣為應用。

知名遊戲巫師的桌遊版
以台灣來說近幾年的美麗島風雲錄、高雄大空襲等等都是結合了時事或歷史事件當作背景的有趣桌遊。邊玩可以邊藉著遊戲進行讓玩家了解歷史、時事背後的成因等等,進而透過遊戲通關過程,站在不同角度從多面向解讀與思考,以政策轉譯角度來說,個人覺得是遠超越文字跟影音的高階工具。
意思就是說在這邊看我寫一堆廢文不如去玩桌遊,除了可以藉此跟人交流互動還可以學習,搞不好還可以認識正妹增加出生率達成地方創生KPI,可以說好吃又好玩(?)。

日本也有出自己的桌遊
桌遊與教育
開始玩桌遊大概是大學時代的事,跟建中那一群魔法風雲會凶宅比起來可說是超晚,但是意識到桌遊可以當作教育工具而且很有用這件事,是在數年前我看到這篇文章:遊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好玩,她設計出一款「桌遊」讓孩子都哭了
我才發現原來透過精密的設計,很多複雜的事件可以完整傳達!前年剛接觸社會新創圈時我接觸到“城市浪人”這個團體,利用實境式大地遊戲讓學生們學習這件事,精神上跟用桌遊做教育是相符的,我也很高興看到遊戲這件事用各種方式被推廣到學習上。
鋪了那麼多梗總算要講到正題(吐血)。“用SDGs來地方創生”這款遊戲我之前就在FB牆上看過,SDGs跟地方創生都是跟我工作牽扯很深的關鍵字,然後又是做成桌遊,因此在自己心中有默默記著這件事。
SDGs跟地方創生
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東西是什麼。
SDGs「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簡單來說就是聯合國覺得人類快毀滅了所以訂了17項指標,然後說大家一起在2030年完成吧!不做的話我們就代表聯合國制裁你喔!呵呵!之類的。而這17項指標下面還有小項目,幾乎包山包海可以包到你想得到人類所有問題,貧窮、性平、環保、糧食、社會福利、能源、居住正義等等等等。(詳情請閱)
地方創生(日本):開始於1988年的故鄉創生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地方政府的稅收不用上繳給中央,而是還給各地方政府,讓大家透過公共團體使用稅金自己經營自己的都市。更簡單來說就是中央政府跟大家說:「你們都長大了,媽媽沒辦法管你們了,以後你們就自己想辦法賺錢自己活下去吧!誰叫你亂投票活該呵呵!(誤)」

桌遊結合無聊的政治跟社會議題會有什麼火花?
後來因為地方政府一直拿錢來做些白痴事導致不斷吃鱉(以前文章稍微提到過),到了現在人口老化、外移、社會福利等等問題越演越烈,政策餅越畫越大,才搞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順帶一提現在地方創生主要KPI圍繞在地方人口上。(2025讀完政策學分班的我來回應:政府做白癡事的解釋,其實可以從都市建設、人才、經濟等方面以十年線來評估,政府的專案開先例,其實不管是多白痴的案子,只要是全新的事都會有參考價值跟影響力,只是納稅人能不能平心看待自己的錢被拿去做社會實驗又是另一回事了。)
地方創生(台灣):台灣政府挑了一個很好的時機抄了日本地方創生這四個字來用,也被社區營造界戲稱為社造2.0。當時實地走訪台灣地方了解了些皮毛,聽到的狀況是政策落地後大家幹的事其實一樣,地方自主權不夠狀況下,大家只是換個企劃書繼續跟中央要錢,做的事也大同小異。(2025年對政治已經心灰意冷也不接顧問的我來回應:台灣都很棒喔!綠色執政最高!讓我們繼續抗中保台!先合力抗外才有將來喔!)
桌遊:用SDGs來地方創生
會日文的可以直接看官網 。
寫文之前我在網路上找了資料,發現SDGs除了日本的地方創生強化版以外,還有另一款有五個語言版本的(https://reurl.cc/oDalOj)。遊戲要跟現實連結時,範圍越大定義越模糊通用性越強,但太模糊玩家悟性不夠強,能學到的東西也少。
“用SDGs來地方創生”這款遊戲裡面實際套用了日本政府政策、各地實際進行的計畫等等,在第一線工作的就算是笨蛋,玩到一半常也會有「幹!我們那裡的公務員真的就是那個機掰樣!」或是「就是因為某某團體跳出來整合所以計畫才能推下去,我們那邊就是這樣!」等等可悲又可笑又有點溫馨的心情。當然透過遊戲學習效率也更好。
遊戲規則
背景設定每場遊戲全體玩家都是同一個城鎮的人。玩家又分成兩大陣營:公部門跟一般民眾。
公部門陣營:有錢但是沒計畫、沒人力。
勝利條件:發展城市的四項指標。
每個公部門的角色對應一個指標,分別是:經濟、人口、環境、宜居,但是公部門難的地方在於雖然可以透過發錢促成專案成功,但是專案成功後功效都是不可預期,大家只能憑感覺投資專案。也就是說有時想投資一項好像會讓人口變多的專案,確反而可能造成加速人口外移的反效果。

公部門陣營其中一角色:宜居 目標是打造一個教育、社福跟交通建設都很完善的城市。
一般市民陣營:擁有各種資源各種身份的老百姓
勝利條件:每個身份的勝利條件都不一樣
有工廠經營者、NPO、IT企業老闆、退休以後想幫忙社區營造的18%有錢老人等等。每個幾乎都是現實裡會遇到的人,看牌的時候就開始覺得很好笑。每個市民達成條件都很具體,分別是要完成N個對應SDGs特定指標的專案,比如我這一隊是NPO,目標就是要達成健康跟消除貧窮的專案合計6個。
各個市民手上有三種手牌。
金錢卡:就是錢。
人力資源卡:從一開始的設計師、工程師到高階的地方議會(議員)、地方意見領袖、金融機關等等五花八門。
專案卡:上面有專案內容跟達成條件。玩家要透過搜集交換各種人力資源卡還有金錢卡,去跟司儀交換效果卡,但是效果擁有什麼效果是不可預期的。就是你實際做完專案以前,都不會知道這個專案會給自己或是城鎮帶來什麼影響。每個內容都很詳細,投資了以後發生什麼事、預期的經濟效果或社會影響等等。

『專案卡:地域振興協力隊』 看到這張卡我就笑了。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這個專案輔助下從東京來到地方。要完成這個專案需要地方議會議員跟自治會兩種人力資源卡,還有7000萬。達成可以得到SDGs指標的『8工作跟經濟』『 9產業與技術』
湊齊條件達成專案以後會得到第四種卡。
成果卡:
有時候成果會得到錢,有時候會得到人力,有時候會影響城鎮發展,沒有達成拿去交換以前都不知道會得到什麼成果卡,通常預測的效果會跟實際上有一點落差(有時候也會有很大落差)。最後遊戲勝負也是以成果卡類型跟張數判定。
設定上是玩家們會一起經歷一個城鎮的12年。
遊戲進行分成4回合,每回合就代表3年,一回合12分鐘。
每一回合公部門都會依照上回合的成果重新得到預算(金錢卡),2回合後,司儀會有一次中間發表告訴玩家現在城鎮發展狀況,4回合過去以後大家就會知道隨便亂搞的話12年以後城鎮會變成什麼鳥樣。然後在沒有特定計畫達成的狀況下,每回合城鎮的年輕人口指標都會-1。
除了達成專案以後的成果卡以外,所有卡片玩家都可以自由交換,專案可以交換,錢可以交換人力也可以交換,簡單來說就是靠交換各種資源來一起發展城鎮的遊戲。
體驗感想
遊戲進行中有兩種人理解很快,第一種是常玩遊戲的人,第二種是實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在我們這場裡幾乎是全部人),不過行動快不快取決於每個人個性。
我一開始就領悟到單靠兩個組織互相交換資源是不可能完成專案,所以最快的方式是找來三四個組織同時重整資源以後去跟政府要錢,但是三四個組織湊在一起,有人想要錢,有人想要相關專案成果,在協調上就會更花時間,這點也是最好玩(?)的地方。
因為什麼都不做,人口指標就會減少,所以發展的緊迫感同時逼迫著每一個玩家,因為後期大型專案能不能完成很多都牽涉到人口指標,到最後人口指標增加甚至會到全場歡呼的狀態。
專案成果的不可預期性也讓人覺得滿好笑,比如我們靠好幾個組織花了上億才引進了大型購物中心,結果增加宜居指標卻讓經濟指標衰退!因為大型購物中心母公司不在地方,能得到的稅收有限,但是大型購物中心一進來地方小店就被幹倒一大票....真的現實到不行,最後大家有點幹,投資的公務員也幹的要死。
關於合作方面,公部門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大概就是要不要跨單位投資同一個計畫。因為一個單位錢根本不夠多,我覺得這部分也很能反映現實...公家的橫向連結真的鳥到爆炸了,但是遊戲的話很簡單就反映出不合作就沒辦法解決問題這件事。
而私人團體的重點則是在於利益跟成果要怎麼分配。
像我這隊是NPO,最後結算賺了一億,沒有消除貧窮反而自己發大財(汗)。跟健康相關的專案達成了好幾個,反映到現實上大概就是跟健康有關的專案比較容易賺錢,消除貧窮這件事是吃力不討好吧?
一起來玩的同事是抽到的角色是IT企業老闆,任務就是賺錢。
結果他錢賺到爆表成為全場兩個勝利者其中一個。他的感想是:總之就是狂接案子猛賺錢,但是一直賺錢會被度爛,所以有時候也提供一些資源幫助其他組織專案進行,也算做做公關,提升社會形象。以最終結算的成果看來雖然是IT公司,但是賺錢的專案跟IT或是高科技一點鳥關係也沒有。真的太現實拉啊啊啊啊啊!

角色卡IT公司老闆:目標是賺1.5億。同事玩這個角色一個人就不知道賺了多少錢,不過1.5億這個金額其實在遊戲中期我們NPO投資了一個大型專案一下就爆賺到幾億了。然後那個專案我跟其他公司談到73分,還繳了一成給政府做公關,總之最後爽賺才發現自己是NPO不需要那麼多錢。
另一個勝利者好像是商店街經營者,玩家說他也沒想太多,總之就是到處串資源然後去跟政府提案,做的事與其說是振興商店街倒不如說像專門跟政府拿案子的公關公司或企劃公司,最後有達成目標,但是繞了很多路。不過這種做橫向直向連結的人在社區營造裡真的很重要,而且任何公司也都可能成為這個角色。
另外玩公部門的人,有幾個從打扮看起來就是真的公務員(實際上會後討論也發現真的是),其中有一個女生很努力到民間單位串資源,而且講話很好笑很像真的公務員。後來討論時本人表示之前其實玩過,她玩的那一場在時間限制的壓迫下,民間很積極交換資源,但沒有公部門的大型投資很多案子都卡住,大家又不好意思去要錢,到第四回合才開始去跟公部門提案,但是為時已晚,城鎮已毀。
最後,這次遊戲局勢是一開始每個角色都會想辦法賺大錢,想說反正賺了錢人口就會增加大家繼續發大財。結果賺了錢之後發現很多東西都毀了,不只年輕人,最後連老年人都外移,只剩少部分發大財的人留在地方,大家開始察覺到這個情形已經來到第三回合。正當大家慢慢了解玩法以後,檢視現狀就會發現自己完成了很多跟目的無關的案子,比如我是NPO卻賺了一堆錢,隔壁的有錢18%老人想要增加工作機會讓地方更繁榮,結果一直在當義工解決健康跟貧窮問題。最後第四回合大家總算發現要很多組織跟公部門一起協調怎麼達成目標時遊戲就結束了。

NPO:我這次隊伍的角色卡。是支持地方醫療社會福利的保健師團體,因為少子高齡化與貧窮家庭的加乘效果造成地方人際連結的斷裂。在這種情形下,對健康與生活的不安,以及發生災害時沒有能求助的對象等等需求應運而生。 NPO的目的是一邊解決眼前居民的健康問題,然後慢慢往消除貧窮的大方向前進。
司儀說每次帶遊戲雖然有些大成功,但多數都以各種形式毀滅收場。至於成功跟失敗的原因,再講下去就要爆太多雷了,留給各位將來有一天自己玩的時候自己體驗吧!不過我可以說這些原因都是現實中百分之百會出現的東西。比如共享資源時,哪個組織的利益或是順序要優先?大家完成案子的時候成果要放在誰那邊?不管是什麼問題,結論都會是:不團結大家就一起毀滅。
能反思的部分太多這篇應該寫不完。
其中比較白痴的部分,是我隊友因為遲到所以沒有參加到破冰跟自我介紹。我看她打扮是個斯文的職業婦女,目測年齡至少有60,全身散發貴氣,講話慢慢的很斯文。不過遊戲一開始哪管她是誰,我連名字都不知道就跟一直叫她做這個做那個。
「欸!你在這顧店負責跟來換卡的人交涉記一下大家缺什麼手上有什麼,我去公部門申請案子」
「欸!我去那半場看看誰有醫生跟工程師,你去跟那群在開會的人問問看有沒有醫生跟工程師!」
「欸!記得不要免費給人家人力資源啊!他們案子賺錢我們也要分錢欸!」
「公部門才給五千萬?那我去跟那兩個湊錢,你繼續去跟下一個部門要錢做下個案子」整場玩下來我發現我對她超級無敵沒禮貌,但想挽回也為時已晚w最後遊戲結束自我介紹她說自己從事教職待過兩個公立學校,現在是公務員....雖然沒說頭銜,但是這樣推下來感覺好像很厲害,我猜是什麼委員之類的吧?
她的遊戲感想是:一開始看到專案跟資源卡很容易跟現實聯想在一起,所以很難出手交換,但是我指揮她做東做西,其實這樣反而更好做。我在想不知道阿姨會不會度爛在心裡w

司儀引導內容:面對簡單的問題可以用直線思考,但是面對複雜的問題,解決之道就必須要設計很多步驟。其中某些步驟甚至一時之間看似違反行動方向,但最後通通串起來才能解決問題,也才能發覺繞遠路的目的。
組織如何導入這套遊戲
活動進行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講解SDGs跟地方創生
第二部分:進行遊戲
第三部分:成果發表與會後檢討反思
整體進行需要官方認證的司儀主持,遊戲也沒有公開販賣,而是參加完一天的司儀引導研修以後,公司以“外借”方式給司儀一人一套。參加研修的條件則是有玩過,或是實際協助過遊戲進行的人。
順帶一提這個遊戲因為太熱門,現在研修已經要排到至少半年以後了。(2020年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用在各單位研修
設計這個遊戲的公司還有針對每個單位設計專門的教育課程,就是先帶大家玩,然後實際透過上課跟引導,整理出現在單位的需要跟實行方向。這應該才是這款遊戲真正的用法。
會後雜感
不管是在裏物語還是智庫的文章裡,我提到很多抽象的或是微觀的東西,當然也不乏各種案例介紹,會發現日本社區營造案例看來看去就那些東西,專案手牌裡也都有。什麼地方農產品品牌化、兒童食堂、幼教免費、托兒免費、新手媽媽福袋、減稅、超營養地產地銷速食店、歸還駕照與公共交通免費,隨便講一個大概全日本都可以舉出好幾個例子。
到底台灣抄過去是什麼東西不夠?其實答案就是共識。
企業、政府跟地方沒有共識,東西就做不久,貨出去、人也出去、發大財地方一樣毀滅,社會問題一樣存在。
SDGs有一個光譜圖,意思是所有社會問題都是連鎖的,所以從結構面去改變,一口氣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會中就介紹了日本東北養蚵業惡性競爭問題,大家削價競爭問題越演越烈,但是蚵農還是不知好歹,結果遇到關東大地震,大家面對不合作就是死的狀況,才開始做橫向連結,問題才慢慢改善。其實人都一樣犯賤啦!加賀三個溫泉聽說也是互相惡鬥,鬥到現在年輕人開始做連結,也沒看大咖有什麼動作,大家應該揪團通通去玩一下桌遊才對。
2025年後記
當初原本想合作引進這套桌遊進台灣,結果後來交給別人做好像因為經費問題胎死腹中,現在再回頭看看,當初坐鎮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唐鳳已經高升,想當年我們還換過名片,活動偶爾還可以拉他來合照;SDGs跟地方創生終究是政策名詞,國發會主委跟總統換人以後政策怎麼設計,主委要怎麼解釋,最後利益怎麼分配那畢竟不是我們可以干涉,我現在覺得好像怎麼認真,台灣終究是人治的社會,跟對派系才重要。當初的編輯跟同伴有人拿了大案子,有人進入政壇現在都是大人物了。
我不會否定那些努力的人,但選擇終究比努力更重要,而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我放棄了跟台灣那些紛紛擾擾,回到日本鄉下繼續經營我小小的空間跟社群。政策這盤棋太大,投身其中太多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我的格局終究只能回家玩玩小朋友的遊戲,但至少現在自由度算高,就算知道一些事,沒辦法跟以前一樣PO文亂噴一堆,但也不用為了特定派系服務。
雖然我對很多事是消極以對,但不作為也不合我的個性,日本的中生代台灣人社群跟中產階級自救會應該還是會繼續弄,至於國家興亡跟怎麼有效運用稅金那些事就交給有能力的人去煩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