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8日,鈴谷號在立山附近航行
排水量:11200(對外8500)噸(標準);13670噸(滿載)
長:200.6米
寬:20.2米
吃水:5.9米
動力:154000匹
裝置:4 x 艦本式蒸汽渦輪機;8 x 艦本式大型重油專用鍋爐;4 x 推進器
航速:35節
航程:8000海浬/14節
編製:950人
武器:(1937年入役)5 x 三聯裝155mm/60砲;2 x 雙聯裝八九式127mm/40高砲;4 x 雙聯裝九六式25mm機砲;4 x 13mm機槍;4 x 三聯裝610mm魚雷發射器
(1939年重巡改造)5 x 雙聯裝203mm/50主砲 (1943年防空改造後)46 x 九六式25mm機砲(三聯×8,雙聯×4,單裝×18)
裝甲:側舷100mm,甲板35mm,砲塔25mm,彈藥庫127mm
艦載機:3 x 水上偵察機
其它:2 x 水上飛機彈射器
1935年海上試航期間「鈴谷號」的俯視圖
鈴谷號重巡洋艦是根據 Maru-1 海軍軍備補充計劃建造的,其設計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允許的最大限度,並採用了最新技術。因此,選擇了雙重用途(DP)15.5公分/60 第三年式艦炮作為主砲,該砲塔有五個三聯裝砲塔,仰角可達55°。這是第一批配備三聯裝砲塔的日本巡洋艦。副武器包括安裝在四座雙聯裝砲塔上的八門 12.7公分/40 八九式艦炮,以及安裝在四座旋轉三重砲架上的24枚九三式長矛魚雷。 為了減輕重量,採用了電焊,上層建築也採用了鋁材,並採用單一煙囪。新型脈衝齒輪渦輪發動機驅動四軸三葉螺旋槳,最高時速達到35節(65公里/小時;40英里/小時),比大多數當代巡洋艦設計都要好,而且最上級擁有雙平衡舵,而不是以前日本巡洋艦設計的單舵。
1944年鈴谷改裝的樣式
該級艦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為升級為重型巡洋艦,並用雙砲塔中的 20厘米/50 第三型艦炮替換其主砲。 然而,在1935年的初次試驗中,最上號和三隈號由於設備未經測試、焊接有缺陷而出現技術問題,而且在惡劣天氣下也存在頭重腳輕和穩定性問題。這兩艘船和尚未完工的姊妹艦熊野號和鈴谷號都經歷了全面且耗資巨大的重建。重建後,該設計以其極高的速度、裝甲防護和重型武器裝備成為二戰期間世界上最好的設計之一。
1939年1月5日,吳海軍港口的鈴谷號。從戰艦扶桑(Fusō)上拍攝。
1934年11月20日,鈴谷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下水,裕仁天皇出席了下水儀式。她於1936年1月完工,但完工後立即被放置在儲備狀態,等待乾船塢空間,以便根據最上號試驗期間獲得的經驗進行重建和修改,以加強她的焊接,並在船體上增加凸起以減輕重量。她於1937年10月31日正式服役;然而,她並沒有投入現役,而是立即返回乾船塢進行改裝,將主砲升級為重型巡洋艦格式,配備 20厘米/50 第三型艦炮。這些升級於1939年9月30日完成,隨後她被指派到吳海軍區,擔任日本海軍第二艦隊第 7 巡洋艦艦隊,與其姊妹艦最上號、三隈號和熊野號一同服役。 鈴谷號由木村正智上尉指揮,於1941年1月23日出發,作為法泰戰爭象島戰役後武力展示的一部分。她回到吳市進行維護,然後在整個6月參加了在日本本土海域進行的訓練演習和演習。1941年7月起,日本與維琪法國當局就航空設施和港口的使用達成諒解後,她從海南的前沿作戰基地參與了對法屬印度支那交趾支那的佔領。 珍珠港事件時,鈴谷號作為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的第一南方徵討艦隊的一員,被派去掩護入侵馬來亞的行動,為在宋卡、北大年和哥打巴魯的日軍登陸提供近距離支援。 1941年12月9日,日本潛艦 I-65 報告發現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英國皇家海軍戰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和支援驅逐艦)。輕巡洋艦仙台號收到了報告,並將訊息傳遞給了位於旗艦鳥海號上的小澤海軍大將。然而,由於訊號接收效果不佳,該訊息又花了90分鐘才解碼。此外,I-65 關於 Z 艦隊航向的報告是錯誤的。兩架來自鈴谷和熊野的愛知 E13A-1「傑克」水上飛機試圖追蹤 Z 艦隊,但都因缺乏燃料而被迫迫降。第二天,Z艦隊被來自印度支那的第 22 航空艦隊的魚雷轟炸機擊潰。 1941年12月,鈴谷與熊野一起負責入侵砂勞越,掩護日軍在美里登陸。1941年12月底至3月中旬,她從位於金蘭灣的基地出發,與熊野號一起出擊,掩護在阿南巴斯島、興樓島、巨港和班卡島、蘇門答臘的沙璜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爪哇島的部隊登陸。鈴谷號也參與了1942年3月20日印度洋安達曼群島的攻占行動。
碧藍航線 鈴谷
從1942年4月1日起,駐紮在緬甸丹老的 CruDiv 7(巡洋艦第七分隊) 與 CruDiv 4(巡洋艦第四分隊) 一起參加了印度洋襲擊。三隈號、最上號和驅逐艦天霧號分離,組成「南方集團」,在孟加拉灣搜尋商船,而鈴谷號、熊野號和潮風號則負責覆蓋北部地區。鳥海號、輕型巡洋艦由良號、航空母艦龍驤號和驅逐艦綾波號、夕霧號、朝霧號組成中心艦隊,以根據需要增援北翼或南翼。在接下來的幾週內,北方武裝艦隊聲稱擊沉了4,986噸的美國商船Exmoor號、7,621噸的英國貨輪Autoclycus號、9,066噸的英國貨輪Malda號和2,440噸的英國貨輪Shinkuang號。在孟加拉灣的短暫停留期間,這次商船劫掠行動總共擊沉了 20 多艘船隻。隨後,鈴谷號被撤回吳市進行維修,並被派往關島參加中途島登陸特遣艦隊。
碧藍航線 鈴谷 同人創作
6月5日,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下令第 7 艦隊砲擊中途島,為日軍登陸做準備。CruDiv 7 和 DesDiv 8 距離島上410英里(660公里),因此她們以35節(65公里/小時)的速度高速航行。21時20分,該行動取消。然而,這次航行將 CruDiv 7 置於潛艇坦伯號(USS Tambor)的魚雷射程之內,而該潛艦被熊野號發現。熊野發出信號,同時向右舷轉向 45°,以躲避可能襲擊的魚雷。旗艦和鈴谷號正確執行了緊急轉彎,但戰隊中的第三艘艦三隈號卻錯誤地進行了 90° 轉彎。在她身後,最上號的領航員一直在觀察著鈴谷號,卻沒有發現三隈號的動作,並按照命令轉向了 45 度。這導致了兩艦碰撞,最上號撞上了三隈號船身下方的左舷。兩艘船均嚴重受損。6月23日,鈴谷號返回吳市,第 7 巡航艦隊轉交給日本海軍第三艦隊。 返回新加坡後,第 7 艦隊(鈴谷號和熊野號)負責掩護1942年7月28日起的緬甸入侵行動。在馬六甲海峽時,鈴谷號遭到荷蘭皇家海軍潛艇O-23號的襲擊,後者發射了四枚魚雷,但未擊中。然而,隨著8月7日美國入侵瓜達爾卡納爾島,鈴谷號很快就被召回太平洋前線。
鈴谷號
1942年8月24日,第 7 艦隊分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東北部與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的航空母艦攻擊艦隊(翔鶴號、瑞鶴號、瑞鳳號和龍驤號)以及巡洋艦築摩號匯合。在隨後的東所羅門海戰中,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擊沉了龍驤號航空母艦;但鈴谷號距離太遠,無法參與戰鬥。隨後,鈴谷號於10月中旬 在特魯克和所羅門群島之間巡邏。 1942年10月26日,南雲的航空母艦攻擊艦隊在聖克魯斯戰役中與企業號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南達科他號戰艦和聖胡安號巡洋艦交戰,擊沉了大黃蜂號,並擊傷其他船隻。這場戰鬥是一場遠距離空戰,鈴谷號距離得夠遠,可以避免直接戰鬥。 11月初,第 7 艦隊奉命增援位於肖特蘭的三河軍一海軍中將的第八艦隊,並參與了11月14日對瓜達爾卡納爾島亨德森機場的砲擊。鈴谷號、巡洋艦摩耶號、天龍號、鳥海號、衣笠號和五十鈴號,以及驅逐艦風雲號、卷雲號、滿潮號、夕雲號、朝潮號和荒潮號向機場砲擊了989枚203毫米(8英寸)砲彈。撤退時,特遣艦隊遭到美國潛艇「飛魚號」(未擊中)以及來自「企業號」和「瓜達爾卡納爾機場」的飛機襲擊。衣笠號沉沒,鳥海號和摩耶號受損;鈴谷號毫髮無損地逃脫,並於1943年1月初繼續在特魯克、卡維恩和拉包爾之間巡邏並掩護運輸船隊。 1943年1月12日,鈴谷號返回吳市進行維修,並安裝了額外的防空砲和21式對空搜索雷達。4月6日,她再次返回吳市,此時她的雙聯裝13.2毫米(0.52英寸)機槍被兩挺三聯裝九六式25毫米 AT/AA 炮所取代。 1943年6月16日,鈴谷號離開橫須賀,載著另一支主要補給車隊前往所羅門群島,並在整個年底期間往返於特魯克和拉包爾之間。7月18日,鈴谷號在科隆班加拉附近遭到駐紮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TBM 復仇者轟炸機的攻擊,但安然逃脫,沒有受到任何損害。11月3日,鈴谷號連同最上號和築摩號從拉包爾出發,轟炸剛剛在布干維爾島奧古斯塔皇后灣登陸的美軍,但由於美國海軍上將梅里爾的勝利,這次襲擊未能進入射程,她擊沉了巡洋艦仙台號。11月5日,鈴谷號返回拉包爾港,美國出動薩拉託加號和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上的97架飛機發動攻擊。鈴谷號是這次襲擊中少數未受攻擊的船隻之一。 2月1日,鈴谷號協助特魯克島撤離。3月24日,鈴谷號在新加坡進行改裝,並安裝了另外八門單裝九六式25毫米防空砲。
碧藍航線 鈴谷 時裝
1944年6月13日,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海軍上將啟動了保衛馬裡亞納群島的「A-Go」計畫。鈴谷被分配到栗田海軍大將的「C 艦隊」,艦隊中包括戰艦大和號和武藏號, 航空母艦瑞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以及巡洋艦愛宕號、高雄號、摩耶號、鳥海號、熊野號、築摩號、利根號和能代號。 當天晚些時候,機動艦隊的飛機襲擊了塞班島附近的第58特遣艦隊,但在「馬裡亞納大火雞射擊」中遭受了壓倒性的損失。6月20日20時30分,即被來自美國航空母艦貝洛伍德號的格魯曼TBM復仇者轟炸機發射的魚雷擊中兩小時後,飛鷹號爆炸沉沒。當晚,鈴谷號便率領日本艦隊殘餘部隊撤退至沖繩。 1944年6月25日,鈴谷號返回吳市,再次進行改裝。安裝了 4 門三聯裝和 10 門單聯裝九六式25毫米防空砲,總數達到 50 門(14×3 和 18×1),並安裝了22式水面搜索雷達和13式空中搜索雷達。7月8日,鈴谷號離開吳返回新加坡和汶萊,並在整個10月參與了新加坡-汶萊地區的艦隊訓練和巡邏。此時,她的22式 Kai 4M 雷達已升級為 Kai 4S,用於火控。
10月下旬,日本艦隊在汶萊集結,以應對美國入侵菲律賓的威脅。1944年10月25日,在薩馬島海戰中,鈴谷號與美國第 77.4 特遣大隊的三艘「吉普運輸艦」交戰,但遭到十架TBM復仇者魚雷轟炸機的襲擊。一次險些事故摧毀了她的左舷螺旋槳。10時50分,鈴谷號遭到另外30架艦載飛機的攻擊。而一次轟炸導致鈴谷號 1 號魚雷發射管中的長矛魚雷爆炸,進而引發其他火災並損壞了右舷發動機室和 7 號鍋爐房。鈴谷號於11:50被遺棄,並於13:22沉沒。驅逐艦沖波號前來救援,並載著寺岡大佐和401名鈴谷的船員離開,美國軍艦隨後救出了更多船員。
1944年12月20日,鈴谷號從海軍名單中除名,儘管鈴谷號的殘骸尚未找到,但據信其沉船位置位於水下約 27,600英尺(8,400公尺),是有史以來最深的沉船之一。
碧藍航線 鈴谷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