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每年有高達13億噸食物被肆意丟棄、台灣每年產出的廚餘量也達300萬噸,食物浪費不僅造成資源的無謂損失,更間接加劇了糧食分配不均等問題,減少食材浪費對環保和永續議題來說有如一枚魯班鎖般,環環相扣;在社會上,有著許多民間組織力推動並實踐惜食生活,這對循環經濟等相關領域來說提供了一種全新思維,這次,我們與同樣對於循環議題有著長期關注的「校園公益週」合作,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些「惜食行樂」的民間組織吧!
作者|彭卉汝
編輯|林庭禾
製圖|乙酸—

團體一: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用食物創造,改變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於2011年成立,以【資源不浪費 台灣無飢餓】為宗旨,是全台唯一通過全球食物銀行網絡(The 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認證的組織。
將來自全台量販店、食品製造商、公司行號、甚至個人捐贈的愛心糧食物資,進行整理和分類後,勸募的食物免費無償轉贈給全台灣合作逾220家的中小型社福機構;採取區域性的發放方式,針對不同縣市需求因地制宜,準確掌握受贈者的需求,達成最有效率之分配。
行之有年的「教室營養補充包」計畫以服務15間偏鄉校園,讓長期處於資源分配不均的孩童攝取充足的營養補給;而「社區型食物銀行育成計劃」也達一定成效,目前在中、南部已設有4家社區型食物銀行,未來將持續深耕於地方,放眼於國際。

團體二: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社區互助的創新模式
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為台灣首家民營的社區型食物銀行,由忠勤里方荷生里長將閒置的舊郵局改建而成。方里長在面對里民的需求過程中發現慈善資源被嚴重浪費,並表示:「逢年過節時,常有公廟邀請忠勤里的弱勢者去領米,而坊間的慈善機構也慣於送米的便利性,但常在訪視住戶時發現上個月收到的米還在,許多年長者更需要的可能是奶粉、尿布或麥片」。

這種情況使他萌生出想開一間小型雜貨店,「將所有愛心資源、即期品、外表相對較差的蔬果匯集再一起加以分類,讓需求者各取所需,減少上述的慈善浪費行為;南機場採用創新的「點數制」運作,與社工攜手合作,凡是經訪視確認為中低收入戶者可獲得一本「會員存摺」,每月固定有500點點數,相當於市價1500元至2000元的額度,食物銀行裡的物資都標有條碼和換取點數,會員可以依自身需求選擇物品。
共食,是台北市政府持續在社區推動的政策之一,目前北市境內共有8個「食享冰箱」。方里長曾說:「每人都有領取的權利,難道,吃個麵包也要看殘障手冊、是不是中低收入戶嗎?」;未來,方里長要持續推動「續食計畫–2.0惜食中途島」,打造一個每天能處理300公斤的剩食、每周1500公斤麵包的平台,讓剩食開啟無限可能。

團體三:Tasteme–科技創新的惜食平台
Tasteme是一款由台灣青年開發的惜食App,於2021年正式上線,讓餐飲業者在每天營業尾聲,將店裡剩餘餐點以低價賣給平台使用者,減少食材浪費。
Tasteme創辦人葉柏軍從小便有不浪費的精神,他自述:「先是留意到家旁的甜甜圈店,在打烊時間後,將未能販售完的甜甜圈整袋整袋的丟棄,又看到日本將用不完的剩餘食材做成餐點的創新服務,便開始思索是否有什麼自己能做、台灣也可以發展的模式」-Tasteme平台的雛型便正式誕生。
葉柏軍四處拜訪店家,向其遊說如何解決當日所剩的餐食、如何讓新鮮的餐點以實惠的價格售出,順利找到買家;為此,他跑了100間餐廳,逐一詢問,但只有不到1成的店家有興趣。大多數商家認為若將當日剩食以低價賣出,反而是賠本之舉!葉柏軍則回應:「若食物賣不出去,到了打烊時只得進入垃圾桶、成為廢棄物,而處理這些廢棄物也需一筆支出。何不視為一個收入的機會,賣給需要的人?」

葉柏軍認為:「Tasteme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預訂排隊的機制。」自2020年底籌備,到2021年正式上架,Tasteme目前已累積3萬多筆消費紀錄、擁有超過75萬用戶,在雙北地區超過 250 家餐飲業者加入,包括知名品牌摩斯漢堡、阿默蛋糕及聖瑪莉;平台使用方法非常簡單,開啟App後,選擇喜愛的店家,只要花50元就能買到價值超過百元的食物。

成立迄今,Tasteme 屢獲「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燃點公民平台-燃點之心」、「 APSIPA 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等獎項肯定,2021年底更成為台灣歷年唯一榮獲德國 iF 設計社會影響力獎( iF Social Impact Prize)的組織,一舉躍上世界舞台。
—
參考資料:
社區的「食」在力量:「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 不只做到不浪費,更實現食善永續
加入良食循環行列只要 50 元,打開 Tasteme 一起減浪費又顧荷包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校園公益週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台灣全民食物銀行 #油芒復耕計畫 #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 #Tasteme #惜食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