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有時,風雲無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只要接受就可以了。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
街上的人們紛紛換上短袖短褲,夏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我在百貨公司閒晃時,看到一個小朋友拉著媽媽的褲腳,一邊往門口內衝,一邊喊著:
「好熱喔、好熱喔!快點快點,我要吹冷氣,還要吃冰!」
那份對炎熱的本能反應,讓我不禁微微一笑。
他多麼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慾望啊。
而那一刻,我想到的卻不只是「趕快進去吹冷氣」,而是——
為什麼我沒跟他一樣?
我明明也感到炎熱,汗水早已爬滿額頭與背脊。
但我沒有奔跑、沒有抱怨,只是不疾不徐地走著,甚至有些悠哉地享受著這份熱浪。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能夠這樣平靜地面對環境的變化,不再讓情緒牽動身心?
回想過往,每一個時期的我,對天氣的反應都不盡相同。
小時候,下大雨時總是興奮得不得了。
穿著雨衣雨鞋,踩著水坑回家,全身溼透也覺得新奇刺激。
青少年時,面對豔陽的炙熱,邊跑步邊抱怨,恨不得整個人塞進水龍頭底下,把汗水通通洗掉。
青年時,寒流來襲,在冰雨中騎車前進,雙手僵硬如冰塊,只想買罐溫熱奶茶握在手裡,暖一暖身體,也暖一暖心情。
是什麼讓我變了?
是都市熱島效應下那條扭曲發光的柏油路,讓我覺得冷氣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還是某次颱風夜裡,親眼見到建築搖晃、鐵皮翻飛、街道水淹膝蓋,才領悟自然的強大不可抗?
抑或只是某個無風無雲的夜晚,在皎潔月光下靜靜走著,忽然就明白了什麼?
也許是,看多了。
也許只是,習慣了。
在不同人生階段,體驗了各種天氣與各種情緒,我漸漸學會接受:
天氣是中立的,變化是自然的。
它不會因為我的情緒而改變,我也不必因為它的變化而起伏不定。
出大太陽了?就戴上帽子、擦好防曬、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下起雨了?就穿雨衣、撐傘、找個避雨的地方休息一下。
不需要急促、不需要焦躁。
讓汗水流得更快、讓心跳更亂,對改變不了的天氣來說,根本無濟於事。
讓我們情緒波動的,往往不是天氣本身,而是——
這種天氣打亂了我原本的計畫。
但這,又關天氣什麼事呢?
它只是自然地、毫無惡意地,發生了而已。
如果真的無法預防或改變,那就讓自己好好感受它吧。
感受炙熱如何在皮膚上騰起汗水,
感受寒冷如何讓肌肉收縮、四肢顫抖,
感受風吹過臉頰的刺癢與柔和,
感受大雨沖刷全身的清醒與洗滌。
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身體的反應正常,情緒的平穩,也可以是另一種正常。
想到這裡,我又笑了。
我知道自己為什麼和那位小朋友不一樣了。
我懂了自己歷來的轉變,也接受了這份差異。
理解自己的思維歷程,總讓人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高興。
不過……我還是趕快進去吹冷氣、吃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