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站在自己選的位置上過生活

人,站在自己選的位置上過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年輕時,我常認為:「我這麼覺得,你怎麼可以不一樣?」

我以為推己及人是善意,是通情達理,是一種理解的起點。

於是,我將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將自己的價值觀視為普世標準。

我思考過的,你應該也想過;我覺得對的,你怎能不認同?

當對方沒有如我所願,曾經的我不是憤怒,就是遺憾。

憤怒時,我說他蠢;

遺憾時,我嘆他可惜,

卻仍認為自己無錯。


後來,我學會了所謂的「換位思考」:

他這麼做,也許有難言的苦衷; 如果角色互換,我能比他做得更好嗎?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我開始這麼提醒自己。

然而,這樣的體諒,仍是以「我」為起點;

我換位,是用我的方式套入他的處境,

本質上依然是推己及人,只是披上了柔軟的外衣。


直到2018年,我讀到一篇刊登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綜合分析了25個實驗後,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結論:

「換位思考,不但無法幫助我們更準確理解他人,反而容易導致誤解。」

原因在於:

「我們以為自己看懂了對方,其實只是自信心變高,卻不是理解變深。

你以為你站在對方的位置看問題,其實只是站在自己的邏輯裡猜測他人。」


我才知道,真正深刻的理解,不是靠猜測,而是靠請教。

不是「我猜你怎麼想」,而是「你可以告訴我你怎麼想嗎?」

這便是我後來學會的——感受溝通(Perspective Getting)

我學著放低姿態,不再自以為因年長、因職位、因經驗,就擁有真理;


我練習用空杯之心去聆聽,不搶話、不評論、不指導,只聽,只接住。

我開始理解,學生不是我們要塑造的對象,而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主體;

他們不需要被「導正」,而需要被理解與陪伴。


多年在各地授課,我常被助教與學員評為「堅定卻平和」的老師——

我會自信地說明我所信的管理原則,也會溫柔地告訴他們:「你不必照單全收。」

我不要求他們接受我的價值,只邀請他們看看我的做法是否值得參考。

這種尊重,往往比說教更有力量,讓他們更願意靠近我、信任我,甚至成為朋友。

我不再是那位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的老師,

而是一面鏡子——

反映他們的思考、映照他們的困惑,偶爾,也點亮他們的答案。


上週聽劉潤老師的短講,他談到一個讓我深有共鳴的觀點:

他堅信「勤奮」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但同時也承認,「勤奮」有可能是錯的。

因為這是他的選擇,所以他願意承擔風險;

但即使他選錯了,也只禍害自己,不會強迫別人照單買單。

劉潤舉一個例子,他去做公益時,有志工提到想要「讓山上的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他反問:「是誰給了你這個膽量,要替這些孩子定義什麼是對的價值觀?」

他建議我們可以這麼做: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自然地活出那樣的樣子;

如果孩子被你吸引,他們會主動靠近你,從你身上學習你所信的美好。


寫到這裡,我想起幾年前對一位老師講的話,至今回想仍覺羞愧:

我竟對那位老師說「教育就是要精準出手,導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

現在的我想問當時的自己:

你憑什麼?你有什麼資格去改變別人的人生藍圖?

除了數學與物理,這世上有哪一樣價值觀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呢?


總結來說:

每個人都是一座獨立的島嶼,有權決定自己的信仰、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只要他們不傷害他人,他們的思考就該被尊重,他們的選擇就該被理解。


師者的角色,不是雕塑他人,而是先照見自己;

不是修正世界,而是活出榜樣。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師範師範,就是先成為一種模範。

當我們自己活得夠清晰、夠誠實、夠溫柔,

也許,那就是最深遠的教學方式。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14會員
160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同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遠藤周作的《深河》出發,作者反思生活與人生的本質差異。透過書中主角對母親與妻子的回憶,對照自己在BE團隊的對話經驗,重新思索「誰真正走進過我們的生命」。一場關於孤獨與連結的思索,也是一封寫給那些願意真誠對話之人的心意書。
在這封寫給摯友艾倫的信中,我以一首打油詩和一段懸崖上跳舞的比喻,回應「Being」的深層意義。生命中,我們常被執著、期待、名利與討好所困,築起無形的心牢。而真正的存在,應是問心無愧,獨行於自己的道路之上。邀你一同思索,何謂真正的自由。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
從遠藤周作的《深河》出發,作者反思生活與人生的本質差異。透過書中主角對母親與妻子的回憶,對照自己在BE團隊的對話經驗,重新思索「誰真正走進過我們的生命」。一場關於孤獨與連結的思索,也是一封寫給那些願意真誠對話之人的心意書。
在這封寫給摯友艾倫的信中,我以一首打油詩和一段懸崖上跳舞的比喻,回應「Being」的深層意義。生命中,我們常被執著、期待、名利與討好所困,築起無形的心牢。而真正的存在,應是問心無愧,獨行於自己的道路之上。邀你一同思索,何謂真正的自由。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