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吹了千年仍未褪色;
一聲「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別了無數人的遠行。
當我真正站在那段黃沙古道上,才明白詩中蒼涼不是形容詞,而是歷史的回音。
從小讀詩,總被兩句古詩反覆吟誦:「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但玉門關在哪裡?陽關又通往哪方?
那所謂的陽關道,究竟是條怎樣的路?
這些問題,在我親身踏上西域、走過敦煌後,終於找到了一些答案。

玉門關:春風不度,詩心難渡
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方約80公里的黑戈壁上,這裡風大、沙粗、地廣無垠,是邊塞詩最常被吟詠的場景之一。
最著名莫過於王之渙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春風不來,不是不來,而是到了這裡,就被大漠吞噬、被荒涼擱淺。
玉門關之名,來自於漢朝時期,西域玉石進入中原,皆需通過此關,故名「玉門」——
玉石之門,亦是國境之門。
往北60公里便是陰山,翻過陰山便是匈奴之地。
漢武帝設關於此,既為軍事屏障,也是文化邊界。
文人墨客一旦踏入此地,便是告別京城的繁華與雅集,走入邊塞的蒼茫與孤寂,難怪詩要寫,情要留。
站在如今的玉門關遺址前,只見斷垣殘牆與風卷黃沙,當年夯土所築的城牆已難抵兩千年風蝕,但那份「萬里赴戎機」的壯志依然在天地間迴盪。
這裡不只是歷史的斷點,更是詩魂的起點。

(玉門關大方盤城遺址 2021.09.02 黃同慶拍攝)
陽關道:故人不過,情義難留
若說玉門關是一道防線,那麼陽關,則是一場送別。
陽關位於敦煌西南約60公里處,地勢開闊,正處絲綢之路的主幹道上。
古時經商探險者大多從此出境,因此成為送別親友的最後一站。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這首詩,成了無數人離別時的註腳。

這裡沒有高樓林立的雄關大邑,只有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
所謂的「陽關大道」,不是鋪好的水泥馬路,而是腳下沙石灘,是風從東邊吹來後就不再回頭的地方。
我站在陽關遺址,想像當年送行的人站在這裡,看著友人策馬遠去,只能在風中揮手。那場面,不靠聲淚俱下,而靠一句詩,傳誦千年。
有些路,只能獨自走;有些詩,得用腳去讀。
如今的玉門與陽關,僅存斷垣與荒土,城牆殘影難尋,但歷史與詩句,卻早已鐫刻在風中。
這裡的沙,是沉默的;
這裡的風,是會吟詩的;
這裡的路,是給孤獨者走的;
而這裡的關,是讓信念穿越的。
你若來過,就會明白——
春風不度玉門關,不是因為風不來,而是心太遠;
西出陽關無故人,不是因為人不在,而是別離太深。

(烽火臺遺址)
本文與圖片皆拍攝於 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