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人涉入的中國「詐騙集團」起源竟在台灣,在東南亞坐大的原因是?

12萬人涉入的中國「詐騙集團」起源竟在台灣,在東南亞坐大的原因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突如其來備受關注的緬甸詐騙集團】

這些由中國人主導的跨國詐騙組織,連日本人也成了目標。他們到底是什麼來歷?

2018年年底,我曾經前往中國吉林省延邊州,這是一座與北韓接壤的小城,目的是採訪「偽裝成親人」類型的詐騙案件(即電話詐騙)。我與一位日本電視台導演偽裝成應徵「高薪打工」的民眾,前往當地進行潛入採訪。詐騙集團的據點就藏身於大樓的其中一戶住宅內。

過去,跨國電信詐騙並未引起太多關注,但在這次事件之後,中國當局展開大規模取締,並從以緬甸為據點的中國詐騙組織中成功救出約7000人。其中包括兩名日本高中生,透過日本與泰國政府的合作,也已於2024年初安全返國。

根據聯合國於2023年發布的報告,在緬甸活動的中國詐騙組織中,至少有12萬人參與,成員來自超過20個國家,是一個超大規模的跨國犯罪網絡。他們從東南亞撥打國際電話,將詐騙目標擴及全世界,包括日本在內。這樣的規模令人難以置信。


■ 詐騙組織的誕生與擴散

這些使用電話或網路行騙的「特殊詐騙」組織,其實源自1990年代的台灣。當時的手法是打電話給民眾,謊稱對方中了樂透,為了領獎金需先支付稅金等費用。

這種詐騙在台灣一度盛行,但隨著台灣政府加強取締,詐騙集團開始將據點轉移到中國大陸,從福建省撥打電話到台灣行騙。之後,詐騙目標從台灣人轉向人數更多的中國民眾,並招聘能說各地方言的「話術手」來應對不同地區的受害者。

進入2000年代後,原本只是被僱用的中國人,開始自己組織詐騙集團,中國本地的詐騙行業於是快速擴大。


■ 為什麼詐騙據點轉向東南亞?

隨著中國政府也開始嚴格取締,詐騙組織又再度轉移陣地。由於台灣護照免簽國眾多,台灣詐騙集團便將據點設在非洲、中東、南亞、歐洲等地。

相對地,中國公民能免簽進出的國家有限,因此中國詐騙集團的視線轉向了東南亞,尤其是軍事政權掌權、地方軍閥勢力強大的緬甸。這裡的政治真空與武力庇護,使得詐騙組織可以在當地發展出低風險、高獲利的犯罪產業。


■ 詐騙的新樣貌與對象

以菲律賓「魯菲(Luffy)」事件為例,當時是日本人騙日本人。但在這類全球詐騙事件中,則常見中國人操作、操控日本人來騙同胞的情形。

或許讀者們也曾接過來電顯示不明的電話,開口就是一串中文,這些其實就是針對在日華人所發動的詐騙。這也是在日本境內進行的跨國詐騙網的一環

我自己最近也接到一通來電,一接起就有人用中文問我:「你會說中文嗎?」我立刻用日語怒吼:「你在說什麼鬼話啊,混帳!」然後把對方罵退。


■ 如何防範受害?

隨著中國政府加強打擊、緬甸政府也在壓力下開始配合,但這樣的跨國詐騙組織依然難以根除,未來恐怕只會轉移地點繼續營運。

那我們該怎麼辦?最有效的防範方法,就是自己不要輕易受騙

遇到不明電話,不要接;即使接了,也不要輕信對方的話。這樣雖然讓人覺得這個社會越來越冷漠,但保持懷疑心態,才能保護自己,也有助於整體詐騙行為的減少

文:周 来友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1.3K會員
242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在35至64歲的單身中年族群中,獨居比例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京都會區,約佔人口三成。本文專訪放送大學名譽教授宮本みち子,探討中年單身者如何建立親密關係、應對孤獨風險,並提出建立「中間圈」的重要性。
在35至64歲的工作年齡層中,選擇獨居的「中年單身者」正在增加。特別是在東京都心部,這一群體佔據了約三成的人口。獨居雖然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但也伴隨著孤獨的風險。要怎麼在活得更像自已時,同時減少這些風險呢?
在35至64歲的工作年齡層中,選擇獨居的「中年單身者」正在增加。特別是在東京都心部,這一群體佔據了約三成的人口。獨居雖然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但也伴隨著孤獨的風險。要怎麼在活得更像自已時,同時減少這些風險呢?
在35至64歲的單身中年族群中,獨居比例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京都會區,約佔人口三成。本文專訪放送大學名譽教授宮本みち子,探討中年單身者如何建立親密關係、應對孤獨風險,並提出建立「中間圈」的重要性。
在35至64歲的工作年齡層中,選擇獨居的「中年單身者」正在增加。特別是在東京都心部,這一群體佔據了約三成的人口。獨居雖然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但也伴隨著孤獨的風險。要怎麼在活得更像自已時,同時減少這些風險呢?
在35至64歲的工作年齡層中,選擇獨居的「中年單身者」正在增加。特別是在東京都心部,這一群體佔據了約三成的人口。獨居雖然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但也伴隨著孤獨的風險。要怎麼在活得更像自已時,同時減少這些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