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出生率為0.89,遠遠低於日本的1.2。與韓國的0.75、以及新加坡的0.97並列為世界最低水準。為什麼會這樣?記者池田和加指出:「在台灣,雖然有『孩子和老人都很重要』這種美好的價值觀,但背後卻隱藏著國家制度整備的遲緩,以及男女在家事育兒意識上的巨大落差。」──
台灣2023年的出生率為0.89,已經下滑至世界最低水準。比日本(1.20)還低,僅次於韓國(0.75)與新加坡(0.97),情況非常嚴峻。然而,台灣如今是半導體製造的高科技先進國家。
像唐鳳這樣的性少數(跨性別)或女性都能成為政治領袖,同性婚姻也已合法化,男女平等的進展似乎也超越日本。 台灣有著「東亞優等生」的形象,但為何少子化卻比日本更嚴重加速?為了探究台灣的育兒問題,筆者訪問了在台北居住超過20年的4位育兒中的女性,及智庫研究者們。
在台灣對孕婦與帶小孩出門的人貼心是自然而然
台灣根植著「孩子是寶貝」的文化,整個社會都珍惜嬰兒與母親。公共場所中,對孕婦與帶小孩者的配慮自然流露。 在台灣街道或車站,可以見到設有「哺乳室」或「加熱副食品設備」,公共設施的洗手間也必備尿布更換台。
在台北育兒的日本女性們異口同聲地說:
- 「推嬰兒車時,不論男女老少,都會主動幫忙開門,大家都很珍惜孩子」
- 「從台灣回到日本時,反而會緊張“如果小孩吵到別人怎麼辦”」
- 「帶著嬰兒去餐廳,不只店裡的阿姨,連年輕女生也會來幫忙逗嬰兒,讓媽媽能安心吃飯」
她們表示,在台灣,不僅有善意地幫助孕婦與帶小孩的父母,幾乎沒有因孩子吵鬧而遭人指責的經驗,公司內也未曾遭遇「孕婦騷擾」或「小孩族」的冷嘲熱諷。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所沒有的「月子中心」─產後護理中心的存在。
價格不一,但一天約6000台幣(約2萬6000日圓)起,能在宛如飯店的房間中舒適休養,並24小時受到專業照護。這是中國、韓國、台灣流傳的「坐月子」文化現代化後的產物。此外,台灣的祖父母也積極參與育兒,陪同孩子打預防針、趕赴學校活動都是理所當然。
在日本常見母親周末獨自帶孩子去公園的情景,在台灣則是父母雙方一同出門,祖父母也會參與,「全家一起」的觀念根深蒂固。
「理想育兒」的高門檻──超越日本的教育競爭
學校與家長的交流,在台灣也比日本緊密許多。
前述在台日本女性們說:
- 「老師們非常積極地想跟家長建立聯繫」
- 「會主動給LINE或手機號碼,說‘隨時可以聯絡’」
然而,這樣手把手的育兒環境背後,卻隱藏著「理想育兒」的高標準。
這種無形的不成文規範,成為沉重負擔。
台灣NGO的調查指出,從小學生到高中生,有超過六成參加補習班,其中四分之一每週補習五天,晚上9~10點才結束。孩子們的學習時間比大人的通勤時間還長,睡眠時間也短,約四成孩子每天睡眠時間不到5~6小時。平均每週運動時間僅約1小時,是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的日子。
即使台灣絕大多數高中生都會升大學,但18~24歲年齡層的失業率仍維持在11%左右,是3~4%一般失業率的三倍。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與白領工作需求量出現了嚴重不匹配。
相比之下,日本約六成高中生升學,且有「新卒一括採用」制度,加上企業數量較多,因此競爭相對較小。
住在台灣的日本母親們分享了競爭教育驚人的例子:
- 「有名的補習班為了搶報名名額,家長從前一晚就去排隊」
- 「幼兒園畢業典禮時,小孩會逐一向父母道謝,說‘謝謝爸爸媽媽花了好多錢養我’」
私立國中、高中的學費每年從30萬~60萬日圓起,高的甚至到100萬日圓。
台日人均GDP差不多,因此這樣的教育投資並不便宜。為了集中資源養育一個孩子,父母們不得不作出取捨,這也是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最後要由家人照顧」──沉重的照護負擔
此外,台灣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年金制度、長照保險制度仍存在重大課題。
「父母必須由子女在家照顧,送去養老院是最不孝的表現」,這樣的價值觀根深蒂固。
「雖然有年金,但通常只有幾萬台幣,所以基本上都是孩子負責照顧父母」有當地人如此描述現況。
根據社會學家李宜蓁與古恩文的研究,台灣的社會政策以實現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因此政府的社福支出不高。換句話說,「家庭照護」是默認標準,這對年輕人,特別是女性,形成了沉重負擔。若是獨生子女間結婚,則必須負擔兩邊父母的照護壓力。
「即便雙薪,家事也是妻子的工作」──男女差距的壁壘
台灣不像日本有「新卒一率採用」制度,就業流動性高,但年輕人失業率也高。
男女薪資差距為15.8%(2024年),比日本的22%(2023年)低,但仍高於OECD平均的11%。
中央研究院的游若龍博士(音譯)指出,台灣大多數女性以全職工作為主,育嬰假後回歸職場率高達92%(日本第一胎生育後回職場率為69%)。
問題在於,即便夫妻同為全職工作者,家庭內的無酬勞動(家事與育兒)男女差距仍然很大。台灣家庭動態調查指出,即便夫妻雙方都是全職,女性仍花比男性多1.6倍的時間在家務上。
游博士表示:
「無論是‘妻子全職、丈夫主夫’、‘妻子兼職、丈夫全職’、‘妻子全職、丈夫兼職’,在任何工作形態下,家務與育兒基本上仍是女性負擔較多。這是台灣少子化的重要原因。」
解決少子化的具體對策──破解矛盾的鑰匙
要改善台灣少子化問題,至少需要:
- 緩和教育競爭,創造多樣的職涯道路
- 建立「不僅依賴家庭」的照護體系
- 檢討家庭內的角色分工
- 確立穩定的育兒支援政策
台灣擁有「重視孩子」「尊重老人」的美好價值觀,卻同時面臨出生率0.89的深刻危機。破解這個矛盾的關鍵,是將「重視孩子的文化」進一步發展成「由整個社會支援育兒者的制度」。
日本也面臨出生率1.20的嚴峻挑戰,但從台灣的比較中,能學到許多。少子化不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社會結構的問題。 能否構築一個全社會共同分擔育兒喜悅與負擔的新社會模式,將左右整個東亞地區的未來。
後記:
我去找那個台灣學者到底應該叫什麼名字的時候,看到PTT八卦板上也有人部分翻譯這篇,翻譯的原PO提到台灣物價、房價跟交通環境也應該被列進不生的理由,推文也有人提到不穩定的政治環境。生孩子的理由百百種,不生的理由其實也很多。
當然物價房價等等經濟問題很嚴重,但我更感覺到女性以及中產階級的自我覺醒佔了很大一部分理由;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小孩一生下來,勢必要讓父母耗費許多心力,進而消耗能放在自己人生目標上的能量。在這個時代小孩出生以後,要多少錢才能讓他們擁有跟父母幼時一樣的生活條件?要賺到這樣的錢要付出多少?我想這些東西大家算一算都知道,我想應該也有算一算以後決定棄坑的人吧?
這種情況造成沒那麼富裕的中產階級子嗣們放棄了結婚跟生育,台灣的下一代自然就由計劃生育的有錢人們後代,以及隨便亂生一大堆的勞動階級們後代構成;這種現象也有人分析過,我們的下一代正走向極度M型化。
雖然我自己在日本公家機關工作時接觸的政策也有碰到地方創生這個人口大戰略,甚至自己的計劃源頭,就是總務省的地方創生計劃,配屬的單位叫做人口減少對策室,但這樣幾年下來,只能說少子化這個問題,是文明國家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日本用盡渾身解術也踩不住煞車,現在只能以引進外勞跟鼓勵生育並進...這樣下去的話,等我們這代老了,日本跟台灣的狀況照數據推下去應該會滿慘的。
只能祈禱政府或是社會能早日找到解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