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搬到金門之前,拜拜對我來說就是「初一、十五」的例行事務。當我還住在高雄,甚至北漂到台北生活時,拜拜變得也不覺得是生活裡必須的儀式。直到因婚姻搬來金門,我才真正開始理解「信仰在生活裡」是什麼意思。
記得在我還沒來金門生活前,先生和婆婆就提醒我:「金門的拜拜很多喔。」那時我沒想太多,甚至還覺得拜拜會有很多餅乾,對我這個喜歡吃餅乾的人來說也不錯。結果真正的生活開始後才知道,那些「拜拜」不是我想像中那樣簡單,也不是只有初一、十五。
我人生第一次真正參與金門的傳統拜拜,是在結婚那天。準確地說,從結婚前一天下午就開始拜,然後是結婚當天,頂著不到十度的低溫、穿著露肩禮服,跟著婆婆及一些長輩們一起去村裡的廟宇及古厝拜拜,那天的冷風不誇張地灌進骨頭裡,腳走到發麻,等整個儀式結束,我已經累癱。
婆婆還安慰我說:「我們這樣已經算簡單了,以前更繁瑣。」但對從沒經歷過這種習俗的我來說,已經是文化衝擊到極點。
搬來後,我才知道金門的拜拜根本不是初一十五的事情。就我所知每個鄉鎮、甚至每個村的拜拜習俗都不一樣,光是我們村的頻率我就已經覺得很多,多到我至今還是記不太住有哪些拜拜,能記住的只有初二、十六的拜地基及農曆三月二十三的媽祖生日。
這些拜拜是社區連結的方式,也讓人看見信仰是怎麼穿透日常、融入每一戶人家。但對於本身沒什麼會去拜拜的我來說,這種文化密度是新鮮的,也有點讓人喘不過氣來。
宗教信仰本身沒有問題,但在金門不只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生活結構,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甚至婚姻、人情都與「拜拜」息息相關。對我來說這既是一種文化學習,也是一場不斷調整身心節奏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