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打算走進教會的朋友

給打算走進教會的朋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感謝上帝感動很多人在青鳥行動中開始認識教會,但如果有人最近開始對教會感到興趣,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那會是文化衝擊,你打算進去一個其實你並不熟悉的文化圈裡面,而且跟台灣傳統文化有段差距的圈子,所以請不要有太多浪漫的想法,更不要一時衝動就說要受洗(雖然有些教會會說這叫聖靈的感動,但我還是提醒一下,聖經裡提到聖靈的感動全都不是一時衝動)。當然,我絕對歡迎大家多進教會走走、參加聚會、唱唱詩歌,但也希望大家理解一件事情,就是教會也是社會人組成的,你在學校、公司、社會上會遇到的所有鳥事,教會裡一樣不缺,隨便搜尋都可以找到一堆抱怨教會的文章,我也不會跟你說那是假的。

重點在於,要用好的心態進入教會,才不會受傷。

要先理解,教會的確是個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但也要記得,教會同時是個需要大家提供幫助的地方,但現實問題在於,教會可能無法提供你需要的幫助,同時又不想要你所能提供的幫助,而這兩點都會讓人受傷。

所以要先有心理準備,教會不會把你吞吃掉(好吧!至少正常教會不會),教會沒有任何公權力干涉你要不要去,也沒有得到上帝任何授權可以恐嚇你不去或不服事會怎樣(絕對沒有,會這樣說的,請自己幫它加一個邪教標籤),當然也沒有藐視教會罪這種鬼東西。

你可以參加聚會幾次(一次絕對不夠,除非運氣很好),聽牧師講道。話說在前頭,牧師講給底下一堆人聽,不可能剛好符合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有很大機會聽到你沒興趣的東西、對你沒幫助的東西、讓你想睡的東西,甚至是讓你討厭的東西。這時候,請自己翻聖經閱讀就好,不用太在意(當然,如果聽了幾次還是覺得不滿意,就換教會吧!)。但有時候,你會聽到讓你感動、震撼、改變你生命的內容。記得感謝上帝,要知道,這感動是上帝給你的,不是牧師,因為同一份講道,你旁邊的人可能聽到想睡。

不過,還是會感謝牧師沒錯啦!

至於教會儀式,有的很平靜、有的很熱鬧,這裡面當然有神學上的選擇,有興趣自己研究,但你可以先挑合自己胃口的,至少我就超痛恨唱唱跳跳那種,但我也很清楚這面有部份只是我自己的偏好,但老實說這算附帶的,太過在意儀式老實說不是太過必要,但儀式的確有助於大家沈澱心思,進入適合思考嚴肅真理的狀態。

所以太吵的我真的不行。

教會因為會統計出席的狀態,所以新人一定會請你留資料,留資料不會怎樣,至少長老教會不會事後一直打電話找你,不用擔心。接著聚會結束前也會介紹讓大家歡迎,這時不用尷尬,反正第一次都會這樣,第二次就不會了(所以如果你一直換,就會一直被介紹,不如同一間多去幾次……假如你很在意這個的話)。

當然,新朋友聚會結束之後一定會有人跑來關心一下,主要是想知道你為何來這邊,有沒有興趣參加教會其他活動之類的,這部份都是老實告知就好,至於其他活動,沒興趣就說沒興趣,直接說對教會不熟,想過幾次再說,大家都能理解(至少像長老教會這種老教會,一百多年來早接觸過不知道多少新人,都知道上帝會帶領,人不用強求)。通常牧師本人也會來打招呼(除非太忙,教會真的很多人會在結束後拉著牧師講話),基本上不會問什麼很奇怪的東西,不過年輕人的話,偶而的確會碰到熱情老人,因為老人超愛看見年輕人來聚會……笑笑點頭就好。

請理解,教會是追求靈性成長的地方,雖說長老教會很關心社會,但那畢竟是「靈性成熟之後的自然反應」,對教會來說是「次發性」的。所以教會不會一直講政治,絕對不會。我再說一次,是「靈性成熟之後,自然會轉向關注社會」,因此教會最重要的任務,還是在加強會友靈性的部份。

至於有些教會追求的靈性是起乩,然後要會友避世,認為追求靈性就不該關心社會與政治……請自行判斷這樣正不正常。

最後,一個人會進教會的理由千千百百,目的也各自不同,但基本上,大多數非基督教家庭出身、自己找上教會的人,通常都是因為遇到某些困難,因此尋求的首要目標是協助,不見得是靈性需求。但如果有人是因為上街頭之後獲得感動,恭喜你,這種狀況是比較少見的,但也是很有福氣的,因為你會比較有餘裕探索,而不像求助者可能很緊迫。但也因此,希望大家在探索的時候,可以有更寬廣的視野。

因為靈性成長最終必然走入宗教。 

我自己成長在基督教家族,家族信教一百多年,但我自己可是到42歲才受洗,真的不用急。

而且也從沒人急著要我受洗……說起來,大學時倒是曾在路上被不明人士拉著一直問我要不要受洗,想說都是基督徒多聊幾句,結果被跟到宿舍去,還騷擾好幾次……我後來離開教會、拖到那麼晚才受洗,說起來跟那幾個人脫不了干係……當然他們不是長老會的,但年輕的時候其實不懂這些教派有什麼不一樣……

raw-image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02會員
990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