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不該是藉口】
今天的龍山閱世界,討論了近日社會譁然的「納粹手勢風波」。
一名參與罷免連署行動的民眾,全套納粹手勢與符號,手中還攜帶希特勒的《我的奮鬥》,混搭中國毛澤東的穿著,這種意識形態的展現,不僅在國內引發爭議,更引起國際社會嚴重關切,。
德國在台協會、以色列駐台代表處均發表聲明,指出這是對歷史傷痕的再傷害。
這不是第一次。多年前,台灣高中生曾在校慶活動中以納粹造型與戰車入場,近期也有民眾因不滿陳情未果,在台北歐洲學校前揮舞納粹旗幟。
有人會說:「只是不了解」、「只是開玩笑」,但歷史不該被當作娛樂,而無知,從來不是藉口。
在課堂上,前面先播放國內報導,引起學生一陣驚訝與竊笑,有些學生模仿納粹手勢,覺得「很好笑」。但最後播放BBC製作的集中營動畫時,教室逐漸靜了下來。那一幕幕落髮的孩童,堆疊在毒氣室裡的屍體,讓原本笑鬧的孩子們,安靜到只聽見鉛筆在紙上劃過的聲音。
我也介紹德國的「絆腳石計畫」,看到德國人用具體的方式,記得歷史的傷口。
德國藝術家以民間行動,在受難者當年住處附近的人行道上,把原本的石塊挖起來,鑲嵌一塊銅質的記憶之石。上面刻著那個人的姓名、生卒年,以及被帶走的地點與時間。
德國工藝當然不是蓋的,那些絆腳石不會讓人真的絆倒,但會絆住人心。腳下觸感一變,人自然會低頭,看到那行名字——那是當年就在這裡生活、最後卻被送往集中營,沒有回來的人。
這樣的設計,讓記憶不只存在於課本與紀念館,而存在於每一條街道、每一天日常。
大概十年前,在太陽花學運之前,我與一位學弟見面。他即將赴澳洲工作,說台灣是「鬼島」,勞動環境差、新創空間窄,許多年輕人都在出走。
說實話,台灣土地裡,真的有很多冤魂,要說是「鬼島」,一點也不為過。
從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那些被無聲帶走、從此失蹤的人,有許多冤魂至今未歸。如果台灣也有絆腳石計畫,我們會發現,遍布台灣大街小巷,都埋藏著被遺忘的故事與名字。
記憶,有時候需要重複的練習。
無知,不該是藉口。
歷史,不容被玩笑與無知消費。
唯有真誠記得,我們才有可能讓悲劇不再重演。
#納粹
#絆腳石
#鬼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