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之所以會有種特別感,往往來自於人們的想像跟情懷,在我印象中,幾乎沒聽說過有人是為了賺錢來開書店,反而更多是開了後,才發現不賺錢根本很難撐的了一件書店(除非你身有恆產,或是節省過日。。)。
所以當書店還沒有成為市場喜歡到會來消費的樣子前(例如誠品書店),會先成為一個有著老闆濃厚特色,甚至是根本開在老闆主觀上樣子的一間店,這不是我隨便唬爛,而是你有在走書店的人,只要你願意花點時間跟老闆聊,多半會談到因為「他想要」、「他認為」要作到某些事情,想要有一個書店的形式,他才來開這家店,至於賺不賺錢,通常都會等到聊到很無奈的事情時,才會談到。
所以開書店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我個人認為,書店要談利害關係,其實也有他的切入點,但人的意志總是影響著自身的選擇,錢是市場跟消費者關心的,而書店老闆關心的,反而是那個藉由他的視角,期待可以做點什麼的可能性,進而促發想像,然後行動。所以書店在市場端,是門商業,而在老闆端,或為某種藝術般的社會行動吧?所以各位想開書店的人,你的第一步,還是先想想,希望將你手上的書店,帶往何方。
書店老闆們,你的人生課題上線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