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風雨故人來
- 記山水柏舟一席茶
基隆一向多雨,近來漸感春暖花開,便與久未謀面老友廖翰聲(曾任救國團縣市總幹事、幼獅文化公司總經理),相約上周四來我《日羲樓》寒舍喝茶聚聚;但當天卻下起間歇陣雨,可翰聲兄仍依約風雨無阻、準時蒞臨。
因家中待客一向皆用溫和不刺激胃腸的〔雲南普洱〕奉茶,品茶間,翰聲拿出帶來的伴手禮:一只雷射雕飾〔龍〕的水晶小擺設,以及一本未曾見過大陸版的精緻〔茶書〕。翰聲知我生肖屬龍,送我龍飾擺設無奇,但首次見識到所謂〔茶書〕,始悉它是供入門茶道、或者可以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書籍;尤其特別的是書名《山水柏舟一席茶》,居然嵌入了先父原為我取自《詩經》本名的〔柏舟〕兩字;作者則是位曾著《吃茶一水間》(有〔大陸最美茶書〕之美譽)的年青作家王迎新小姐。
王迎新出生於普洱茶發源地雲南,幼承家學,係中國人文茶道的倡導者,一直致力於以文字書寫〔茶席美學〕的研習與傳播工作。本茶書乃係按北宋畫家郭熙之子郭思、收集其父的繪畫理論,以及關於郭熙一些事蹟集結成書的《林泉高致》架構,分篇以〔養素〕〔妙機〕〔遠觀〕〔可居〕〔精專〕〔大賓〕〔三遠〕〔絕勝〕〔化成〕〔磅礡〕〔無形〕〔精神〕〔不及〕〔可容〕〔和季〕〔三昧〕等共十六品,描述其歷經種種茶事的行走逸趣,進而從中體悟出屬於華人的茶道之美、以及人生中的清歡與况味。
該書最令我激賞的是:王迎新女士天南地北的茶路旅行,除了文筆古典幽雅、宛若篇篇優美的散文外,更會讓我感受到字裡行間的〔茶香巧韻〕,似有似無地飄香到讀者鼻中、回甘到舌尖味蕾!例如〔富春*茶舍魁龍珠〕有這樣的句子:(……凑到鼻尖細嗅,濃郁的栗香伴著炒青香,在蒸騰的熱氣裡上升,沁人心脾。細看茶色清澈,輕呷一口頓感甘甜四溢。含湯在口中細細分辨,茶湯層次豐富,龍井的甘潤栗香、珠蘭的馥香混合得綿滑清爽,再加上魁針的青翠鮮醇,既賞心亦悅目……)。這裡敘述與茶友品茗揚州一種特殊配方的茶葉,它是用安徽的魁針、浙江的龍井、揚州的珠蘭,按一定比例製成的,它集龍井之味、珠蘭之香、魁針之色於一盞,故得此名;上文可說將其色香味俱有的神韻,剖析般的融於一爐!
此外,彷彿〔茶禪一味〕的精神層面,也躍然紙上,佛家所說自在無碍、頓然忘筌的和悅之情,讀著讀著也會融入〔無我〕的境界!例如〔韓國首爾的古松〕有這樣的形容:(……通度寺的金剛戒壇裡供奉著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和袈裟,因而莊嚴肅穆的大殿內沒有再供奉佛像。遠遠望去,金剛戒壇後是莽莽松林,每株樹身都俯身朝向舍利塔。)這裡敘述首爾街頭随處可見的古松,讓一座現代乾淨的城市,在瞬間昭示出驕傲古老的生命神采,而在〔通度寺〕小住幾日,知道寺裡師父都喜品茶,台灣凍頂烏龍、雲南普洱生茶和熟茶,都是日常他們愛喝的;當廟裡梵鐘樓木魚響起、鐘聲裊裊下,在松濤蓊鬱的茶房泡起茶來,雖不諳彼此語言,透過暖意加持、心靈交流,真有清朝詩人丁之翹〔松風煮茗,竹雨談詩〕的忘我意境浮現出來!
翰聲兄此次風雨中來訪,所帶來的用心與細心令我感動,因而我也回贈了他一把朱泥小品壺。古人〔高山流水知音許,古木蒼煙入畫圖〕,今日友誼縱然各別四方,在茶席聚散之後,我們仍然可以反覆吟誦〔天涯共此時,香滿一盃中〕,相互祝福!
柏舟
2025.4.28
*註:
〔富春〕是位於浙江省富春江的古地名。宋末元初名畫家黃公望,曾創作《富春山居圖》即以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秀潤淡雅,但氣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獲後世讚譽為〔畫中之蘭亭〕〔山水畫第一神品〕,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所遺部分真跡《無用師卷》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另遺部分《剩山圖》則藏於浙江省博物館。(以上節錄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