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雪梨歌劇院,是到雪梨觀光的必逛景點,從海上見到它的第一眼只覺得:「好小!」比小巨蛋小上許多,但是位置得天獨厚,突出的峽角上從植物園或是對岸大橋上眺望,都能看見獨特的貝殼形屋頂,果真是難得一見的現代建築。

從北雪梨(對岸)看雪梨歌劇院。

從鄰近植物園看雪梨歌劇院。

歌劇院最有名的階梯。
因參觀雪梨歌劇院是要收費的,中文導覽48澳(約960元台幣),英文稍微便宜,還有日語、韓語、法語、西班牙語可供選擇,那日是個陰雨連綿的壞天氣,我選了早上9:45的場次,票券上說需要提早十分鐘到,我身邊有五、六個台灣人,看起來是一家人出遊,在集合前五分鐘,像領頭的叔叔和他們說:「剛好現在沒下雨,還有點時間,不如我們上去拍個照吧?」於是站在我身邊的台灣人一溜煙全跑開了。
「我記得這個場次還有其他人呀!」、「恩!他們去拍照,應該等等就回來了!」導覽員準時出現,但拍照的一夥人卻未按時回來,「沒關係,我們先走吧!」我腦中還在擔心那群台灣人回來該多焦急,而雙腳已緊跟在小姊姊後頭,直到上了階梯,抵達歌劇院大廳我才驚覺:天啊!這是升級成專屬VIP導覽了啊!

導覽場次非常多,幾乎都會配戴耳機,確保導覽品質。
前五分鐘我仍處於震驚和興奮之中,畢竟其他團都是二、三十人,需要配戴耳機,才能聽清導覽員的解說,而我一個人坐在可容納二十人的沙發上,看著電視機的短片解說,實在太不好意思了!影片提到雪梨歌劇院的設計是一場國際競賽,有200件以上的作品,而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的設計最終脫穎而出,但是像貝殼的結構在技術上是巨大挑戰,耗時三年才有所進展,而在進度延誤、預算不斷超支的情況下,引來政府和媒體的批評,最後烏松辭去總設計師職務,離開澳洲,室內設計則由另一隻團隊完成。

玻璃特地做45度角,避免反光,晚上看夜景也非常漂亮。
看到歌劇院的建造史忍不住想起經過33年終於啟用的大巨蛋,其中的曲折實在難辦是非對錯,但至少歌劇院的誕生,為雪梨帶來世界的觀光人潮,也讓無數音樂、表演在此綻放。歌劇院中最大的廳是音樂廳,可容納兩千多人,裡頭牆面、座椅等皆用木頭,可以清楚反射聲音,最上方還有像葉子的反音板,因為天花板太高,需要做一個假的讓表演者能夠聽出聲音(類似耳返的功能),導覽員曾在舞台上表演過古箏,她說這個舞台真的非常厲害,而且廳的後方還有巨大的管風琴,據說是世界之最。

因為音樂廳的天花板非常高,所以做了四片紅色反音板,據說以前是不同的形狀。
第二大的是歌劇廳,也能容納兩千多人,但它沒有側台可放置道具,所以就把機關設在上方及後方,原本是想訂票感受歌劇院的魅力,無奈參觀當天的票已全數售完,實在可惜,導覽姊姊還說每次表演前工作人員要一一檢查、打掃各個座位,不只是花費鉅資建造,後續的維護、保養費用也是相當可觀。

歌劇廳的下方可容納樂隊,舞台夠深可以換幕放道具。
而最讓我意外是的貝殼形的屋頂是由磁磚構成的!因為歌劇院的屋頂經常投影,且在陽光下呈現光滑的質感,以為是特殊LED製成,沒想到是由兩種不同顏色的磁磚所拼貼,實在大開眼界!

由白色和米黃構成的屋頂,每次下雨都是幫它洗澡!
因為只有我一個人的關係,導覽姊姊不但解說,還很熱情地幫我拍了不少照片,所以我有任何問題也就大方請教,我想起十多年前五月天3DNA的幕後花絮中,冠佑曾說雪梨歌劇院的屋頂每半小時會打開一次,我便向導覽姊姊請教,結果她露出一臉困惑的表情,讓我十分尷尬,心想:我的偶像和我開了天大的玩笑,好糗啊!一個小時的導覽結束後可以逛周邊商店,原本要幫姊姊買歌劇院磁鐵,但實在不忍直視,我要是烏松,看到可能會哭。

可怕又好笑的歌劇院娃娃。
白天的歌劇院像博學多聞的教授,敬重不可褻瀆,而夜晚的歌劇院像是舞台上閃閃發亮的歌手,充滿令人迷醉的魅力,夜色藏起建設中的張牙舞爪,剩點點星火搖曳海上的波紋,酒吧在日落後開張,正好吐出一口浪漫,卸下白日裡的奔忙。

歌劇院B1有很多酒吧和餐廳,還會有歌手表演。

除了兩大主體,旁邊還有高級餐廳可看雪梨夜景。
如果對建築、藝文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親自走進歌劇院感受她的誕生,若只想解鎖人生清單,建議黃昏前來,一路待到夜晚,那是歌劇院最魔幻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