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少人,特別是政客的眼中,故宮 = 古董文物主題樂園 + 昇恆昌。縱然卑之無甚高論,我覺得主題樂園的經營不是一無可取。
迪士尼與環球影城本身就是影劇動漫的衍生商品,甚至可以說是二創,只是搞得大些。但是影城本身受歡迎,除了標誌性的地景與遊戲,更重要的是園內的活動、定幕劇、角色扮演,以及園外拍攝的新戲、新角色、新道具,不斷貼緊時代脈動,鼓勵觀眾互動,維持鮮活流行。換句話說:再輝煌的主題樂園也不能一成不變。
堪稱故宮知己益友的日本東京大學板倉聖哲教授亦莊亦諧說出:自從故宮七十週年展以降,每逢重要節慶,故宮都會亮相珍藏宋畫。故宮收藏的宋畫與稀世瑰寶固堪傲視全球,但若行禮如儀、照本宣科,能否引人關注已不得而知,遑論帶動鑑賞與研究的新熱潮了!展覽的當代化,實在是故宮責無旁貸的挑戰。
故宮不是不了解「當代化」的迫切性,於是我們看到「讓古畫動起來」動漫、沈浸式VR--儘管用的技術已嫌落伍,臨場震撼力較諸對岸更像學生校隊比拼大聯盟職棒;或是暑假搞個故宮動物園、昆蟲園來籠絡小學生--殊不知孩子們早就一頭栽進於「芙莉蓮」與「我會等」裡了;用8k拍攝翠玉白菜、肉型石,卻暴露做工的斧鑿斑斑,好比拍攝醫美「術前照」,弄巧成拙;要不,就是搞些萌版卡通版文創商品,跟客人套近乎,搞小確幸與娛樂化。難道身負千百年國之重器百秩華誕的故宮耍萌,就是「其命維新」的當代詮釋嗎?
簡單來說:當代化,絕對不只是技術導向的軍武競賽,也不是媚俗與娛樂。 更重要的是築基當代的生活,以當代的視角重新詮釋、發現、連結古今不殊的情思,創造新的共鳴。今天的策展,需要寫出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故事。
台北故宮沒有條件更無必要拍宮鬥劇,或者搞什麽甄嬛迎賓、如懿Cosplay。但是光一齣「延禧攻略」竟能掀起故宮色彩美學風潮,連20世紀的義大利畫家莫蘭迪都因而翻紅,這就證明淬鍊之後的古典文化是能夠發光發熱,牽動當代人心脈氣息。然而擁有69萬8千多件藏品的堂堂故宮,本來就不能囿於二創翻轉,總得守護相當的文化高度。謹此提出一些案例來探討「當代化」的出路。
所謂「現代性」、「後現代」、「當代性」在當代藝術界的探討甚囂塵上將近一個世紀,犖犖大者如物質文化研究、多元主義、女性與跨性別視角、後殖民論述、全球史觀、環境生態、跨域合作,即使在全球漢學界都蔚為顯學,然而台北故宮的專家們似若坐視一日千里的國際學界與博物館界如天外一抹浮雲,如如不動。這個怪象的起因,一是得天獨厚的祖產與高人一等的組織,使故宮超過其他國立館院與大學的海拔,便毫無求生的鬥志;二是近親繁殖般的用人傳統,不利於包羅萬象的創意與構想;三是台灣獨有的當代藝術界與古典藝術學界以及水墨篆刻圈的楚河漢界,形成對話與合作的鴻溝。不誇張地說:我問過不少美術館的館長,都異口同聲表示故宮的展覽沒有當代性。但再問到有無可能在展覽與研究上交流合作?彼等竟都諱莫如深。有人認為這肇因於學校裡的分系分組,這我不同意:對岸美術院校分組更細,但為什麽古典與當代的展覽、創作、研究能水乳交融、司空見慣呢?
就施作實務來說,我很好奇是否故宮願意設置任何軟硬體工具,來統計考核每檔展覽、每個展件的流量與好感度?有列入績效獎金發放的參考指標嗎?擴大一點來說:女史箴圖又要在大英博物館展覽,他們的網站不但提早宣傳,預約參觀、預購圖冊、文創商品、乃至關鍵字、相關主題、展覽、藏品的搜尋超連結均備載於官網。我並不確定大英博物館網站小編在與展覽單位的組織關係,但我很確信策展人的專業與執行範疇,絕對不限於展間內與圖錄上,其對教育推廣的各種渠道,是能一以貫之地掌控負責的。
最可悲的一點,是當今的台灣不少當權派打從根本上否定了故宮的文化內涵,勉強承認它的觀光價值。「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我也知道小到連總院與南院的展櫃與燈光添置更新預算分配,也還深受上級政治偏好影響。退一萬萬步來講:台北故宮已經是此間絕無僅有的世界級國家門面,充值其與時俱進的動力,使其能在全球賽道跟上超大馬力的國際博物館的領跑陣營,是當局激勵故宮當代變身最無可逃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