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物資不足,這一代空間不足。」
這是一則我在網路上看到的留言,
也一語道破了我與家人之間的差異。
當我開始整理房間、減少物品的那段時間,
家裡其他空間依然塞滿了「不能丟」的東西。
我心裡常常會想:這些我們真的還用得到嗎?
但我也知道,這樣的念頭一說出口,
可能馬上就會吵起來。
我從「自己的房間」開始
與其改變別人,我決定先整理我自己。
我把房間重新分類、清理,
讓它成為一個乾淨、舒服又不囤積的範本。
我希望家人可以看到我的做法、感受改變,
而不是被說服或強迫接受。
因為「一起生活」不代表「同樣想法」,
尤其是不同世代的人,
背後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弟弟那區,我先問過
我們兄弟共用一個房間,
而弟弟長期在外地工作,物品常年堆在那一側。
我傳訊息問他:「可以幫你整理嗎?不會丟東西,只會清灰塵跟分類。」
他很爽快地回:「隨便啦,我看了也舒服。」
得到他的授權後,我才放心動手。
尊重所有人的物品,
是極簡主義裡最不能妥協的一件事。
客廳,是我們共享的空間
接下來,我把注意力轉向全家人都會用到的客廳。
我先問爸媽:「想不想一起整理一下客廳?」
媽媽說:「我的舊衣服跟鞋子不能丟,其他隨便你弄。」
爸爸則說:「我的東西我自己來,不用管我。」
我了解了界線,就從不屬於任何人的雜物區開始清。
邊整理,邊釐清:「這些是誰的?還有在用嗎?要不要重新歸位?」
一步步地慢慢來,沒碰到任何人明確劃下的地盤。
一場對話:舊衣服的意義
我曾經想不通,為什麼媽媽要留那麼多不穿的衣服?
直到我問了她,她才說:
「因為小時候窮,衣服都穿到破,阿嬤說沒破不能買新的。
所以我一直想買漂亮衣服,現在這些都是我喜歡的,不能丟。」
那一刻我才懂,這些不是「衣服」,
是她小時候的夢。
於是,我沒有清掉它們,
而是買了防塵袋,把它們好好分類、堆疊、收納起來。
這不是「整理」,而是重新「照顧」她的珍藏。
爸爸的東西,我完全沒動
他的區域看起來確實有點雜,
但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他不干涉我,也不希望我干涉他。
我選擇尊重,選擇不碰,
因為那是我對他最大的理解。
整理的是空間,也是彼此的關係
這兩年的整理過程很慢,但也很真實。
有些東西不是不能丟,而是還沒準備好丟。
這讓我開始明白一件事:
極簡,不是丟掉一切。
而是用適合自己的方式,
找到「剛剛好」的位置。
我也從中學會:
真正的改變,不是讓別人照你說的去做,
而是先照你說的自己去做,
並且等對方自己願意靠近。
🖋 留白練習 #3
試著問問身邊的家人或室友:「家裡有沒有你想好好整理一下的地方?」
不是強迫整理,而是邀請對話。
或許你會聽見一些,從來沒被說出口的故事。
下一篇,我會聊聊「心裡的東西」
那些即使空間整理乾淨了,
內心依然無法放下的「人」與「情緒」該怎麼處理?
極簡,不只是收納,
有時也是一種溫柔的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