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攻讀藝術史碩士,語言是全德文,——堪稱我語言學習之路上的一場硬仗(每天都很崩潰)。雖然聽得懂個大概,但真正的「吸收」知識,卻像隔著一層霧。有時候我會懷疑,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努力,還是單純能力還沒到那個程度。但看到身邊的朋友們,也都在經歷屬於他們的困難,我也提醒自己:每一個學習者都在翻越自己的高山。
一、克服語言焦慮:從敢說開始
在課堂上開口,是目前我最大的挑戰之一。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還好,他們會幫我補充、糾正,甚至因為熟悉上下文,能迅速理解我的意思。但課堂不是這樣的環境,沒有人能讀懂你半句話背後的意圖。每當我想表達,卻組不出一個完整句子時,沮喪感就會湧上來。
我知道,要進步,首先得敢於開口,即使說得不完美也沒關係。錯誤是語言學習中最自然的一部分,接受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二、詞彙的缺口,知識的阻礙
藝術史也是一門充滿專業術語的學科,而我目前的詞彙量顯然還撐不起。上課時經常聽到關鍵字卻無法理解,只能在筆記上記下「拼音版」,再靠教授的語氣與解釋去猜測含義。
回家後,那些筆記成了一頁頁的謎團,需要一個一個字查,慢慢拼湊出整體的邏輯。雖然花時間,但我知道,這正是語言內化的過程。
三、學術語言,是另一種「外語」
這段時間我也發現,學術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語言。教授常用一些固定句式來鋪陳、分析與結論。聽的時候還能明白,但輪到自己發言,卻不知道怎麼運用那些句型來表達想法。
這是一種新的語言習慣,無法一蹴而就,只能靠大量輸入與輸出慢慢建立。就像我曾學過的其他語言一樣,習慣會替你說話,只要你願意給自己時間。

四、努力不會背叛熱愛
身邊同是外國人的朋友們,有的從高中就開始在德國唸書,語言早已不再是障礙。但他們都曾經歷過那段不是完全聽得懂的階段。甚至有些朋友面對更深層的挑戰——例如修讀中古德語(我是打從心底裡佩服她的決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瓶頸,但也都在為了熱愛的事努力,每每想到他們,也會有那麼一絲堅持下去的動力。
語言學習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當你為了喜歡的事情去學,我相信,哪怕再苦都值得。
結語:語言學習,是一場自我成長的冒險
這是我人生中第五種語言,每一種語言的學習都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門。現在的我,站在藝術史課堂裡,也許還在迷霧中踽踽前行,但我知道,這一切都會成為我未來的養分。
如果你也正為語言學習而苦惱,希望你能記得:再難的語言,只要願意學,就一定會學會;再深的知識,只要持續努力,終有一天會變成你的養分。
要相信,這條路上的每一步,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