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本色,幾個落魄魯蛇的翻身之作。
最近看了經典老片「英雄本色」。
比起英雄本色這個片名,我更喜歡英文片名「a better tomorrow」,更符合片中這些腳色的期盼與精神。這部現象級經典電影的影響力與票房無須贅述,我看完後被感動的同時,發現電影背後的故事更是精彩!
這部電影是三個魯蛇的翻身之作,也可以說是三個落魄男人的奮力一搏。
劇中靈魂人物小馬哥「周潤發」,在開拍當時雖已小有名氣,但是主演的電影票房都爛透了,業界都稱他票房毒藥。
另一位主角「狄龍」,曾是邵氏影業的武俠明星,更有「香江第一美少年」的稱號,飾演大俠無數,但在舊武俠電影沒落後,40歲的他被邵氏辭退,而且還禿頭......要知道他禿頭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演古裝大俠要長期戴假髮頭套才造成的。一代大俠成了禿頭的中年失業大叔,處處碰壁找不到工作......
導演「吳宇森」更慘,當時雖然已拍過幾部電影,但始終沒有代表作,遇到創作瓶頸後,拍攝手法又不被認可,還被電影公司流放到台灣做一些既沒用興趣又不擅長的工作,鬱悶到不行。
直到武俠導演徐克找吳宇森拍「英雄本色」......
但就這三個鬱悶到不行魯蛇要拍一部電影,投資方根本不願意出錢投資,直到吳宇森找到張國榮演電影主角。張國榮當時在歌壇頗負盛名,投資方完全是看在還有張國榮出演才勉強出錢,英雄本色才得以開拍。
咦?張國榮在電影中戲份不算多,怎麼是主角?
是真的!張國榮一開始真的是主角,只是吳宇森一拍下去,發現周潤發演的小馬哥太有靈魂了,這個明明雖小到不行,卻又堅持不放棄的落魄英雄,境遇和自己太像了,簡直直擊他的心靈,於是忍不住一直加戲、一直加、一直加,最後硬是把原本沒啥戲份的配角小馬哥寫成了主角,原本主角張國榮的腳色則一路刪減戲份變成了配角。
當我知道這些故事再回顧電影裡那些腳色的經典台詞,根本是這些魯蛇內心壓抑許久的吶喊與釋放,他們如此的抑鬱不得志,卻沒有放棄,始終期盼著「a better tomorrow」,所以才會有這麼強的渲染力,令人心靈震盪。
這部電影上映後,周潤發從此轉運,紅遍亞洲,最後還進軍好萊塢。狄龍則是從凸頭失業大叔開啟了事業第二春,證明了就算禿頭演不了帥氣大俠,我還可以演別的。吳宇森從此奠定他獨特的暴力美學風格,晉升為國際知名大導演。張國榮看起來有點虧,但他主唱的電影主題曲「當年情」大紅,且監製徐克為了彌補張國榮在劇中被刪減戲份,一年後為他量身打造了另一部經典電影「倩女幽魂」,這部片最後還是人人有獎,皆大歡喜。
「a better tomorrow」也在真實人生上演。
三個落魄到不行的男人在這部電影裡,透過腳色,毫無保留地釋放了這些抑鬱的情緒,再透過故事的情節,消融、反轉並圓滿了這些痛苦。可以說他們在這些腳色中療癒了自己,也療癒了觀眾。
類似這樣情境的電影還有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同樣造就了很大的迴響。
我覺得這就是電影與故事的神奇魔力,透過故事情節圓滿了現實中的缺憾。
想起作家金浩然在「每天寫,重新寫,寫到最後」中引述好萊塢寫作顧問約翰·特魯比的一段話:
「寫改變人生的劇本吧。即使賣不出去,至少你的人生也會改變!」
當我回望這些演員的一生,會覺得當他們在人生事業的低谷時,其實也是在蓄積能量,若對準自己前進的方向,不放棄......「a better tomorrow」終會到來。